跨界造车不只有“董小姐”,谁是最不靠谱的一个?
吃瓜群众表示看热闹不嫌事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生赢家们总是不愿意在自己固有的领域内称王称霸,一定要全方位地完爆竞争对手,这样才来得痛快。

然而在汽车圈里面,这么有野心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比如说“秒天秒地秒空气”的技术宅本田,当年其实也是造摩托车出身的,从两个轮子跨到四个轮子(当然现在两个轮子依然没有放弃),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跨界造车”。

这些年新能源车突然火起来了(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明火,手动狗头)。大佬们也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要加入战斗。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跨界造车“代言人,当属”下周回国“贾跃亭——为了FF把整个乐视都赌上了,还落下了“跟贾跃亭学PPT营销”的坏名声。

但其实放眼国内外,跨界造车的可不止贾跃亭,有些大佬们来得比他更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点一下——这群跨界造车的人,谁比谁更不靠谱。

恒大: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首先要说的就是最财大气粗的恒大,毕竟就在6月份咱们被刷屏两次,那是真正的“买屋买田又置地”。

6月11日,恒大宣布在广州南沙投资1600亿元,建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6月16日,恒大又与沈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沈阳市投资12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等项目。

也就是说在这六天时间里,恒大光为了建三大基地,砸出了2800亿的大单。

跨界造车

除了建造新能源基地,其实这几年许老板也没闲着,自与FF“和解”后,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圈开启了“买买买”的节奏,从动力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厂都有涉及——

2018年9月,恒大以144.9亿元入股广汇集团,获得近4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019年1月15日,恒大斥资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2.4亿元)收购一家总部位于瑞典的全球性电动车公司NEVS的51%股权并获得多数董事席位;

2019年1月24日,恒大以10.6亿元入主动力电池企业上海卡耐新能源;

2019年1月29日,恒大以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4亿元)入股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

2019年3月15日,恒大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泰特机电70%股权;

正所谓跨界造车,没车你玩个啥,那许老板你的车呢?虽然不是挂着恒大Logo,但恒大新能源控股的国能,确实是把车给造出来了——旗下首款车型国能93量产6月份下线,预计在12月份正式启动交付。

国能93基于萨博凤凰平台打造而来,保留了末代萨博9-3车型的大部分元素,装备了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锂电池,容量为45kWh,NEDC续航为355km。

通俗来说,这种车说白了就是“油改电”,在新能源鄙视链是次底层的存在(最底层是毫无公德心的老年代步车)。

但看回恒大的购物车,从动力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厂都有涉及,这么给力的规模,确实让你看到了“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底气。

其实了解恒大的小伙伴都清楚,恒大这些年的跨界并不少——当年恒大足球 "一年冲超,三年夺冠,五年夺亚冠“的口号,后来也确实做到了。

 

跨界造车

但不是所有的跨界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他家的恒大冰泉——当初声势浩大,具体卖了多少水却无从考证,就知道三年后巨亏了40亿,被以27亿的价格便连同奶粉、粮油等业务一起抛售了……

那么恒大能够在技术如此密集的汽车行业中成功跨界吗?这个问题咱们先放一下,看看第二位出场的选手,毕竟人家是玩工业出身的,那么跨界造车这时候会更顺手一点吗?

董小姐:同样是制造业,造车跟造空调应该没什么不同?

早在2016年,董明珠的造车之路就正式开始,同年3月格力电器发布停牌公告,称近期正筹划发行股票用于资产购买,而当时想要购买的便是珠海银隆公司。

对于消费者来说,银隆新能源这个名称,还有一定的陌生感。这与银隆新能源原有的产品线有关。原本主打公交、大巴等商用车型的银隆,在市场的变化之下,谋求在乘用车市场取得突破。

不过银隆新能源还算是有实力的,它拥有汽车、储能和三电的综合研发经验,尤其是在“钛酸锂”电池领域,它几乎是国内领头羊一般的存在。

但是时运不济,“钛酸锂”电池早已不是市场的主流方向,国家又仅对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锂电池进行补贴,所以银隆新能源不得不面临转型。

而董小姐果然是实业家,比起只会玩PPT的市场经理要强上不少——就在前两个月,首款车型——艾菲就正式上市!

新车定位为MPV,并且只有一款配置,售价为补贴前43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新车将搭载103kWh的三元锂电池组,NEDC续航来到450km。

没错,看完这波图你肯定会觉得:“这不就是山寨埃尔法吗?”

平直的车身线条、贯穿式保险杠设计以及车位造型,凸显出的商务气息,都和埃尔法如出一辙,但这样的设计着实不讨喜,前有抄袭之嫌后有发展限制。另外撇开相似性不谈,少了埃尔法的豪华、高级标签,方方正正的外观设计还谈得上好看吗?恐怕还是见仁见智。

看到首款产品山寨路线如此明显,不免让人觉得董小姐只是玩玩而已,跟格力在空调领域的核心地位相比,这台艾菲恐怕差了十万八千里。

回想一下在造车前,董小姐2015年就跨过界——进军手机行业。但事实上并不如她所想的美好,格力手机没有独家技术,大部分零件是靠组装过来的,而且开机画面极为尴尬,以失败告终就不足为奇了。

“开着格力的车,用着格力的手机,用着格力的空调”,这个格力“全家桶”计划,只要你不嫌弃上面的新能源车跟手机,还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同样是从家电跨界到汽车,下面这位英国爵士走的路线跟董小姐的,却是截然不同……

戴森:电机技术+固态电池,造车so easy?

凡是关注过家居产品的朋友,戴森的大名应该都有所耳闻。这个来自英国的电器品牌成立于1983年,不仅首创了无叶式风扇、还发明了旋风分离式吸尘器。旗下一款吹风机,售价都高达3000元人民币,被人戏称『家用电器中的爱马仕』。

戴森的产品线基本在家用电器之上,这些既能当电器、又能当艺术品的高附加值产品,为戴森爵士赢得了启动汽车制造项目的资金——整整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6亿。但是靠这些钱就能造车?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就拿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来说,2018年净亏损超过200亿。

因此跨界造车想要成功,狂砸钱并非明智,术业有专攻才是王道,因此戴森选择这两点来突破——

第一是电动马达,戴森的王牌是吸尘器与风扇,为研发这些产品上的电机马达,它每年就会花费3亿美元。上千人的研发团队汇聚了全球顶尖人才,只为让戴森的电机在性能和噪音上面达到完美平衡。

而这些电机中的核心技术,很多都能移植到汽车的设计制造中,目前戴森已专门为其车用电动机注册了全新商标『Digital Motor』。

除了电机技术以外,还有电池技术。早在2015年9月,戴森就斥资1500万英镑收购了当时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akti3,一家脱胎于密歇根大学的高端创业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全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用新型电解材料取代液体电解质,一劳永逸地消除了电解液反应过程中的危险隐患与不稳定因素,即使将电池劈成两半或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电池也仍能继续工作。

另外,在相同质量下,固态电池将拥有目前市面上最高性能锂电池两倍的能量密度。

可以说一旦戴森真的将固态电池量产使用,很可能引发电动车储能的革命性突破,这种革命性的突破对于戴森其实不太陌生,毕竟从女神们梳妆台上的吹风机就可见一斑了。

有了电机跟电池,那最关键的部分,当然就是电动车本身了。之前有消息称戴森将一口气发布一大波新车——的图片……

 

 

委屈大家先看PPT了:)实车的话,慢慢等吧少年。

苹果:我准备好了,但车是P的

“苹果也要造车?”毕竟不少人对苹果以及汽车的交集,大概就是上车之后连接手机的carplay,除此之外大家对苹果造车的了解几乎为零。

但对于苹果来说Carplay仍是一个车载多媒体娱乐系统,很快库克时代的苹果公司推出了一项大计划——代号为“Project Titan”的项目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跟Mac和iPhone一样从零开始的大项目,不是油改电造车,也不是什么造车新势力,而是全新的颠覆性设计!

为此苹果到处招兵买马,很快便在位于库比蒂诺苹果公司总部附近建立了一座汽车实验室,并开始招募大量拥有丰富经验的汽车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甚至火箭科学家等,并通过高薪挖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的工作人员来组成汽车研发团队。

但总冠军可不是靠五巨头就可以的了,反而是因为各种的意见不合跟战略分歧导致造车进度无人得知——这些年肉眼看到的进度,大概就是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

 2016年,苹果与汽车相关的专利申请开始浮出水面,专利适用于机器人、自动驾驶领域。

而同年5月,苹果还向滴滴出行投资了10亿美元。外界指出,泰坦计划可以从滴滴出行那获得丰富的数据从而改进其自动驾驶算法。

到了2017年,苹果获得了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路测许可并首次出现在DMV名单里面。在为期1年多的路测中,至少66台搭载苹果自动驾驶软件的车辆在公共道路进行测试。

只是到了今年2月,苹果首次向DMV提交了脱离报告,在25家公立里面排名垫底…...有点“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 0-5”的感觉。

但苹果的造车之路还在继续,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曾表示:“苹果最快会在2023年实现泰坦计划,重新定义的汽车将会与同行的产品区分出来。”

甚至心急如焚的网友,也忍不住用PS帮忙推一把了——

对此我只能说:“果粉是真的NB。”

总结:为什么跨界造车这么难?

跨界到底有多难?强如篮球之神乔丹,在第一次退役之后去打了两年棒球也没打出什么好成绩,“只好”回来NBA继续虐菜拿第二个三连冠,被球迷戏称“还是NBA简单多了”。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跨界造车的最大难处,就是汽车行业的技术密集强度,其中包括汽车零部件的布局规划、高压系统的安全性能、乘员舱的安全性能、整车的配重、外观内饰的搭配、底盘的调校、汽车耐久性测试等等。

不过作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这种跨界造车还是越多越好,万一成功了呢?

(图/文/摄:皆电 梁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