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王传福:“咬着牙走下去”
今晚,随着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的正式下线,我们也借此机会,来看看比亚迪的故事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8月9日晚,比亚迪在深圳坪山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正式下线,标志着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事业再上新台阶。腾势N7,现已开始全国交付,大定订单已超过1万辆。此外,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正式宣布,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个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不仅如此,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还致敬了一众中国自主品牌、新势力品牌,“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简单的一句口号,引得大家热血沸腾。

       比亚迪成功大家有目共睹,浅看比亚迪7月销量,共销售261105辆新能源乘用车,环比增长3.74%,同比增幅达到61%,1-7月累计销量已超150万辆。比亚迪EV乘用车及DM混动乘用车分别销售134783 辆和126322 辆,占集团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51.62%和48.38%。除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外,比亚迪还在持续推进出海业务,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巴西、新西兰等超5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逐月攀升,至今年7月连续保持单月过万的销量,达18169辆,ATTO 3(元PLUS)更是分别多次泰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地的新能源车单车型销冠。

       今晚,随着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的正式下线,我们也借此机会,来看看比亚迪的故事,看看比亚迪这15年来,到底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才成为了现如今国内新能源车企巨头。

 
从0到500万 

  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已经站在了领导者的位置,从第1辆新能源车到第500万辆,它是如何用短短的15年,实现这一壮举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比亚迪汽车的辉煌发展历程。

 
收获辉煌成功之前的铺垫
 
从0到1

  故事的开头,必须从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开始说起。1993年,王传福被任命为北京色金金属研究院比格电池总经理,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方面的经验。1995年,王传福下海经商,拿到了250万元的投资,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公司,从此开始了比亚迪品牌的辉煌之路。

  在发展的初期,1995年到2002年,比亚迪凭借价格优势和良好的口碑,逐渐成长为一家中型企业,年销量近一亿元。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并获得了诺基亚手机电池的订单,成熟的电池制造技术为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7月,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全资收购了北京吉普的吉驰模具厂,开始了从“零”到“壹”的造车之路。

  在一年之后,比亚迪通过旗下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以2.54亿港(约合人民币2.695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权,秦川汽车和陕西电力投资公司的股份则分别为13%和10%。同年5月15日,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以微型车切入汽车市场,接手生产销售福莱尔轿车。从这个时候开始,比亚迪就有着“与更高级别品牌竞争”的汽车梦。只不过事与愿违,比亚迪收购秦川后,对福莱尔进行外观的改款,并逐步引入逆向仿制的0.8排量直列三缸发动机,但是受制于工业水平限制,比亚迪第一台车的发动机变速器甚至是内饰件,都有可能出现配件与整车不匹配的现象。

  2005年,比亚迪旗下首款车型F3横空出世,凭借时尚的外观、丰富的配置和亲民的价格优势,立刻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后续比亚迪造燃油车的那几年,其实也经过无数风风雨雨,无论是2005年比亚迪正式造出的第一台F3还是后来的S6,其实比亚迪都还是没找准自己的路线。直到2006年,比亚迪正式开始了逆袭之路。

  在2006年6月,比亚迪向世界推出了第一铁动力电池纯电动轿车F3e,成功搭载比亚迪研发的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一次充电续航里程达350公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而不久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投资人巴菲特先生也开始关注了比亚迪,一次性的向比亚迪注人了数亿美金的长期投资。“其实,我并没有转行,我原来是做手机电池的,现在只不过是做一个大一点儿的电池,把它装在汽车上罢了。”从王传福的这句话来看,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还是在电池上做文章,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做出的是重达几百公斤的车用电池。

 
2008年12月:比亚迪第1辆新能源车F3DM下线
 
“混动时代”的开端

  时间来到2007年,比亚迪F3的销量和口碑节节攀升,趁势推出第二款车型比亚迪F6。仅一年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自身混动技术以及S6DM研究项目的突破下,2008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王朝时代”,而F3DM,也是严格意义上,比亚迪的第一台新能源汽车。

       但在后续的几年中,依靠“照葫芦画瓢”的造车路线,已经逐渐被行业所抛弃,比亚迪利润也在逐年下降。而插电混动车型的市场份额很小,F3DM的推出也并没有为比亚迪带来太多红利。尽管如此,在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也说到比亚迪即使差点撑不下去,也依旧咬紧牙关,并没有放弃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比亚迪也坚持了二十多年”,说到动情之处,王传福也忍不住热泪盈眶,比亚迪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所以在2020年6月20日,全新的旗舰级新能源车型比亚迪汉上市后,凭借精致的外观和完美的内饰获得了众多关注。同年年底,DM-i超级混动系统正式亮相。2021年4月7日,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1款唐EV、秦PLUS EV、宋PLUS EV、21款e2等四款车型。同年,比亚迪以“佩刀安天下”的口号,发布了刀片电池,并同时宣布了旗下未来全系纯电动车将搭载比亚迪的最新技术刀片电池的消息。混动系统和刀片电池的出现,彻底巩固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1年5月: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汉EV下线
 
从1到100万,足足用了13年

  随着新能源汽车汉EV缓缓驶下生产线,比亚迪迎来了它的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诞生。这一重要时刻,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亲自登台,向知名企业家何猷君颁发了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纪念牌。这一里程碑似的时刻,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意义非凡。

  有着各种技术加持,比亚迪也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品牌口碑,而且在外观内饰上,有了“龙颜”的加持,可以说从这一台第100万辆汉EV开始,预示着比亚迪的辉煌之路正式起步。不仅如此这款比亚迪汉EV,对比亚迪乃至整个自主品牌来说,都是一款具有重大意义的车型。汉EV的上市短短10个月内,累计销量就已经突破了7.6万台,持续领跑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市场。在同年4月份,比亚迪汉的单月销量更是达到了8177辆,这可是一款在国内少数终端售价保持在20万元以上,却仍然备受追捧的车型。

 
2022年11月: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海豹下线
 
100万到300万,只用了1年半

  2022年,不仅仅是比亚迪的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在这一年,比亚迪还正式宣布,全面取消生产纯燃油车。同年6月10日,在A股午盘开盘后,比亚迪A股市值首次突破万亿,股价创历史新高,截至收盘,比亚迪A股单日涨幅达8.19%,报收348.8元/股,总市值为10154亿元,成功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比亚迪H股单日涨幅也达到5%,报收315.4港元/股。 

       在汽车大环境受到口罩原因、芯片短缺等多方面不利因素,而持续低迷之时,比亚迪可谓是异军突起。从大动作全面停产燃油车,再到市值突破万亿和第300万辆下线,比亚迪无不在宣示着自己作为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2023年8月: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下线
 
这次,花了不到一年

  有了纯电、DM的技术打底,比亚迪也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到如今e平台3.0、DM-i以及DM-p技术的全面开花。接踵而至的是仰望高端品牌、方程豹个性化品牌的发布,也表明比亚迪在这个有限的市场里,进行着无限的探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非常适合比亚迪。在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十几年历程中,燃油车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但是新能源一直是背后的主线。比亚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收购、并购一系列原本分散的企业、产业链,打造出垂直整合产业链。而这也是为何,从300万辆到500万辆,仅用了不到一年的重要原因。

  比亚迪,这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佼佼者,已经从王朝网、海洋网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腾势、仰望、方程豹等车型的逐步探索,比亚迪的故事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是未来的趋势,这与先进的电池制造技术和精致的外观设计密不可分。从0到500万,也足以证明比亚迪一直在脚踏实地地造车,也逐渐获得国民的信赖。

 
吃完“能源变革”红利 如何在“智能变革”中再接再厉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就是智能汽车。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比亚迪的成功,靠的就是“上半场”的红利,而其他中国品牌,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同样依靠市场份额的转移。尽管在收获第一波红利之后,比亚迪顺势而为,既腾势焕新之后,推出了仰望、方程豹等多领域的探索,但在智能化领域,虽有成果,但好像却进展平平,远不如其他新势力品牌等再智能化驾驶方面的耕耘。

  虽然现在有更智能更懂你的新一代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基本覆盖全场景驾驶的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云撵底盘系统等等,但在智能化驾驶辅助方面,诸如城市NOA、高速NOA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还起不了带头作用。未来的路,智能化肯定是主旋律,希望比亚迪的第700万辆车,除了是新能源之外,还将是一台真正的智能汽车。(文:太平洋汽车 柯凯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