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晚上,刚刚带领比亚迪创下中国汽车多个世界纪录的王传福笑容满面的请出了比亚迪十大工程师天团代表。第一位出场的便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仅仅3天后,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名单在北京公布,廉玉波赫然在列。
这是中国国家最高级别工程技术人员奖项,首届仅有81人获选。而在汽车行业,仅有5人获此殊荣,廉玉波是唯一一位来自乘用车企业的人选。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位汽车工业的技术翘楚最初的梦想并不是造汽车,而是造飞机。上世纪80年代初,不到20岁的廉玉波以高出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为从此就可以造飞机。
许多年后,已经身居比亚迪副总裁高位的廉玉波在接受母校采访时回忆说,自己大学时喜欢动手做东西,比如航模、各式各样电子小发明,甚至有一次科协找人去擦洗搁置的旧飞机,他抢着报名去,不为别的,能把飞机摸一遍,就相当开心。
只不过事与愿违,1986年7月,大学毕业的廉玉波终究还是未能去造飞机,而是被委派到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到汽车联合设计、联合技术探索等方面的工作。
就在廉玉波毕业的次年,来自安徽无为县的贫穷小子王传福也从中南工业大学毕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5年后,王传福就辞去了这份人人艳羡的工作只身南下,在深圳布吉租来的冶金大院里创办了比亚迪。仅仅几年后,就依靠“手搓电池”的绝技打败了日本电池巨头,成为全球第二的电池制造商。
在王传福逆天改命的日子里,廉玉波也在命运安排好的路上跋涉。1991年便出任上汽仪征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负责汽车研发工作,期间还多次赴意大利进修。2000年则担任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世纪之交的他们,并不知道以后会踏入同一条河流,成为中国汽车崛起进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命运的交集
2003年冬天,上海金茂大厦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靠“手搓电池”打败日本索尼、三洋、松下等巨头的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
此刻,37岁的“电池大王”正在经历一场“中年危机”。年初他顶着所有股东的指责甚至谩骂斥资2.7亿元购入了秦川汽车77%的股权,随后股价雪崩。如今,已将秦川汽车收入囊中的他正迫切为自己的“造车大业”寻找一位技术总师,就像刘备需要诸葛亮。此时,已经成为行业翘楚的廉玉波自然深深地吸引着他。
“你懂汽车吗?”
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廉玉波谈话间却直击要害。王传福微微一笑,如实说道,“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书”。
王传福并非虚言,他的办公室确实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杂志,从机械、电子、电工到汽车。以致于会让别人误以为这是企业技术官的办公室。王传福认为,汽车绝对是中国人的产业。因为一百多年下来其中的大部分技术都已十分成熟,并非遥不可及。而廉玉波则从王传福身上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睿智和热血。
那一晚,两个年龄相仿的中年人相谈甚欢。此后,王传福多次来金茂大厦找廉玉波促膝长谈,常常一聊就是一个通宵。
王传福的热血也感染到了廉玉波,让他产生了要做中国汽车的共鸣。此前的十几年,他没有机会为一汽、二汽、上汽造车,因为他们请国外的做。而当时的民企后端工程能力较弱,做出来的车往往和廉玉波的设计有巨大落差。王传福死磕技术又肯投入的作风深深地打动了廉玉波。
2004年,40岁的廉玉波正式加入了比亚迪。
2.造中国人的汽车
“中国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其它产业中国都可以创新成功,汽车产业也可以。”
在合资车企独占中国汽车江山的时代,王传福和廉玉波不约而同地押注民族汽车业。
当时的秦川汽车和日本铃木合作,生产一种名叫“福莱尔”的经济型轿车。被比亚迪收购后,“福莱尔”的亏损持续扩大化,仅2004年就亏损了七千多万。不过王传福并没有过多关注“福莱尔”,他的全部重心都放在自主研发新车型上。
研发新车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廉玉波肩上。求才若渴的他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就此诞生。值得一提的是,王传福和廉玉波的人才观类似,一不迷信海归专家,二不喜欢高薪挖角。比亚迪更喜欢自己培养大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比亚迪的研发中坚,不少甚至成为了副总裁。在今年“梦想日”登台的十名工程师天团代表中,就有多名是一毕业就加入了比亚迪。
当然,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年末,在砸了2亿多经费后,比亚迪终于研发出了第一款经济型轿车,内部代号“316”。王传福和廉玉波都很兴奋,于是赶紧请来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然而当大家看到新车的时候,瞬间鸦雀无声,然后悄悄走掉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车,想说几句客套话都不知道该怎么夸。
备受打击的王传福随后做了一个冷血又理性的决定:将“316”这款车永远封存。他语气坚决地说,“比亚迪做的第一款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尽管“316”项目就此夭折,但比亚迪造车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王传福和廉玉波随即开展下一款车的研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比亚迪F3。2005年9月,F3正式推向市场。
由于大量利用人工来代替机械手,F3的最终售价仅为国外竞品的一半。不到一年,F3销量就超过10万台,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快超10万的自主品牌。
这一刻,廉玉波紧锁的眉头才略微舒展。接下来,研发团队在廉玉波的带领下,比亚迪陆续推出了F3R和F6,均大获成功。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坪山基地落成。比亚迪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将这里的30多座山头夷为平地。
当王传福在主席台向着台下几百家媒体说着自己的汽车梦想时,廉玉波始终记得王传福在2003年第一次见他时说的一句话,“未来比亚迪要做电动汽车”。
3.未来属于电动车
做电动汽车是王传福和廉玉波的共识。
早在收购秦川汽车时,王传福就曾把电池装进福莱尔轿车,续航甚至高达280公里。但迫于成本等原因,并未推向市场。廉玉波的到来,让王传福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2004年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三款新能源车,而当时全场其它都是燃油车,当时没人相信新能源车会有未来,甚至连“新能源车”这样的说法都没有。
在坪山基地落成的次年,美国《麦肯锡季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2009年中国将给我们带来的七大惊奇》,第一件谈的就是比亚迪押宝的电动汽车。2010年,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及纯电车e6在位于底特律的北美国际车展横空出世。这是廉玉波带领的研发团队最新的作品。王传福对其很满意,以致于他略带轻狂地对《纽约时报》说道,“比亚迪要做内燃机的掘墓人。”
不过彼时还是燃油车的天下,受限于当时的成本、技术、基建乃至观念等原因,F3DM和e6如泥牛入海。
雪上加霜的是,一年后,又恰逢比亚迪的至暗时刻,王传福直面众多经销商“退网”,消费者“退车”的压力。此时的王传福深感艰难,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今时今日,即使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这些工程师还在,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让廉玉波感动的是,即便如此困难,王传福也没有放松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在“2023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的纪录片中,廉玉波回忆,比亚迪这些年对研发的投入不遗余力,甚至远远超过同年的净利润。
“一个自主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研发和创新,别无它路可走。”作为一位技术人,廉玉波对自主研发新技术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
如果山不过来,我们便向山走去。在那些看不见光亮的日子,廉玉波带领一万多名年轻的比亚迪工程师埋头前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做着准备。
4.害怕等不到春天
自主研发必须要达成技术与成本的巧妙平衡,“不惜一切代价”听起来回肠荡气,但在商业上往往是危险的。彼时的廉玉波也曾忧虑,不知道能否等到新能源汽车的春天。
幸运的是,春天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新能源汽车。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4年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近20项利好政策。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了7.48万辆。那一年也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真正普及的消费元年。
也是在这一年,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带着他的特斯拉来到了中国,当时尚未成为世界首富的他向九名中国企业高管递上了Model S的钥匙。与此同时,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威马、乐视等一众中国造车新势力也蜂拥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一时间,原本泥泞坎坷的新能源道路上迎来了许多同行者,廉玉波不再孤独。但这时的比亚迪也像瀑布边缘的小船,不敢停下划桨的手,一旦慢下来,身后就是万丈深渊。
同年,在加入比亚迪汽车十年后,廉玉波获得了“青年态度·2014汽车年度工程师”称号。他说,比亚迪90%的高管都是由工程师组成,比亚迪建立了“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这就是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
当年,廉玉波带领团队打造的比亚迪秦销量接近2万辆,是新能源市场最畅销的车型。自此,比亚迪王朝系列的大幕被拉开。2015年,比亚迪又推出宋、元两款新能源SUV,市场反馈良好。
但受限于技术、成本及市场接受度等原因,此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2018年,廉玉波带领团队研发的比亚迪DM技术就已发展至第三代。到2019年,比亚迪累计推出20个车系,176款新能源车型。但2018年比亚迪年销量仅维持在52万辆,次年更是降低到45万辆。
即便如此,信奉“技术为王”的比亚迪仍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个亿,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但是那一年在研发上,王传福还是咬紧牙关投入了84个亿。
如今,几乎所有车企都羡慕比亚迪押中了新能源。然而,大多数人却不曾看见,在新能源汽车爆发之前,比亚迪默默在黑夜中独行了多远。
5.为比亚迪挖“鱼池”
在无数个风雨如晦的白天和夜晚,廉玉波都必须证明,王传福这钱花的值。笃信技术的他坚定地认为,只要沿着河流走,就一定能找到大海。
转机发生在2020年3月。当时,比亚迪发布了密度更大、稳定性更强、更安全的超级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同一年,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上市,性能创下“12项全球之最”。
毫无疑问,这是技术的胜利,也是工程师的胜利。刀片电池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要归功于廉玉波和他的团队敢于打破常规。
“既然无法从电芯角度解决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矛盾,那就站在整个系统高度去思考,打破‘二反定律’的规律,不再仅仅找平衡点,而是去追求满足两个极端。”廉玉波带领团队通过创造性的开发CTP技术,并进行大量的材料、工艺和结构创新,才最终开发出了革命性的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不仅能量密度直逼三元锂电池,而且安全性极高,可以通过最严苛的针刺试验,再加上价格低,因此就连特斯拉、红旗、广汽等车企也慕名求购。
不过刀片电池只是廉玉波团队诸多“黑科技”中的一个。2020年6月,廉玉波领衔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评审。高安全动力电池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另外两项突破分别是高可靠自主IGBT和高效率驱动总成设计制造。
IGBT芯片是电控系统的核心,对电动车的长续航和运行稳定有着关键作用,但长期被国外垄断。廉玉波率团队打破封锁,不仅自主建成了全国首条汽车级IGBT全产业链生产线,而且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此外,廉玉波团队还构建了驱动总成全路径全域高效率设计体系,实现了电机-电控-减速器效率协同提升,开发的一体化驱动总成综合效率达86.6%,为世界一流水平。
如今,比亚迪已经构建了覆盖材料、器件、模块、系统到整车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动力电池、IGBT芯片和驱动总成核心技术的企业。
“比亚迪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芯片、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都是鱼池里的大鱼”。2021年末,在一次媒体闭门会时,王传福就曾低调地说道。普通人不知道的是,廉玉波就是为比亚迪挖鱼池的人。
事实上,自2004年加入比亚迪至今,廉玉波不仅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和中国首款纯电动汽车e6,领导开发了秦、唐、宋、元、汉等全系列新能源汽车。还攻克了横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从刀片电池、双模技术、e平台、CTB技术到最近的云辇、易四方、璇玑架构……毫无疑问,廉玉波是比亚迪乃至中国汽车电动化的技术拓荒人。
正因为贡献卓越,廉玉波也被誉为比亚迪“研发之父”。
6.尾声
曾经,我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就错过了地理大发现;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百年。那些过往的遗憾和伤痛都在提醒着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
还好,这一次我们没有错过汽车业百年未有大变局。2023年,我们不仅以3000万辆产销高居世界第一,而且也以超500万辆的出口问鼎全球冠军。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电动智能化汽车的高地,拥有可以改变潮水方向的力量。
不难想见,多年以后,当人们笑着追忆中国汽车腾飞的往事时,一定会说起世纪之交的王传福在上海金茂大厦与廉玉波促膝长谈的那个良夜,说起那个一心想要造飞机却恰巧成为汽车工程师的青涩男孩。
人们或许还会说,“幸亏他没有去造飞机,不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能就没这么快腾飞起来”。
5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