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补刀,欧盟抬杠!电动汽车关键一战恐失利

网上悲观的声音越来越多,一团厚厚的浓雾压在中国汽车产业的上空。

车企裁员加剧,很多人成了“灵活就业人员”,现在连网约车司机都不配做;另一边,需求还在萎缩,只有PDD这种无限度消费降级、把自己逼成了索马里的电商,找到了一扇后门。

对车企而言,还有一个悲观的预期来自外部市场空间的挤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关税后,有人直截了当做了个预判:

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好对欧盟的关键一战、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谈判失利的准备。

这是基于不久前欧盟各国咨询性质的投票结果的出来的:27个欧盟国家,反对的只有4个国家,赞成的有10个国家,还有11个国家弃权,2个国家未投票。

尽管中国相关部门高层,最近几个月都泡在欧洲,辗转多个城市,和几个主要的、且看起来存在摇摆心态的国家沟通。

但就在这时候,大西洋另一端的灯塔国,又火上浇油,发布禁令禁止搭载中国和俄罗斯硬件和软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美国道路上行驶。

老美这一招够狠的:一是俄罗斯根本没有智能网联车,拉上俄罗斯说事,就是为了给欧洲制造恐怖气氛,欧洲的恐俄症现在达到了巅峰;

二是几乎没有中国车能卖到美国,路上没有中国车,怎么可能对老美构成安全威胁。相反,在中国的道路上,有几百万辆的特斯拉等美国智能网联车在跑。

中国商务部高层刚和德国、意大利、欧盟的高层见完面,德意等国态度摇摆,目的是想和中国汽车合作,推进中国车企本土建厂。

灯塔国这个时候插上一脚,背后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阻止欧盟鸽派国家和中国汽车合作;二是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的产业链进一步扩充,美欧联合围堵中国汽车。

欧盟将在下个月进行投票,决定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永久性关税。一旦投票通过,至少征收五年。那时候,如果中国的新能源车要进入欧洲,只剩下两个选项:

一是接受欧盟的进口高关税,彻底丢掉价格竞争力;二是到欧洲建厂,本地生产,避免交税。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历史的铁律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毫不明显。

01、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三年前的光伏产业,也面临目前新能源汽车相似的处境。

2011年,灯塔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2012年,欧盟也开始跟进。

当时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占80%,灯塔国占20%,所以我们更在意欧盟。中国车企和当年的光伏企业一样,把宝都押在欧盟,并不是美国市场不诱人,而是根本不敢去。

基于当年中欧的亲密关系,以及相关部门高层的有效沟通,光伏产品“双反”案最后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欧盟没有加征关税,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

不过,现在和当时的大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灯塔国的竞争论,在欧盟内部,右翼势力快速膨胀,甚至将当年的光伏“双反”案的结果,称作是欧盟的“耻辱”。

中国电动汽车出海的形势,比光伏产品严峻很多。灯塔国的意图很明显,一上来就加征100%关税,说白了,想进口门都没有。

不过,这种激进的敌对,客观上也完全切断了中国车企进入美国建厂、本地化生产的想法。中国车企一向的判断都是,老美的营商环境风险太高,一直没有谁敢去。

欧盟表现得理性很多,前前后后调查了几个月,又出个临时性关税试探三个月,很多国家的态度也忽左忽右,利益也比较分散,比如西班牙,来了一趟中国后,就说要重新考虑立场。

德国也一直说反对,但实际上又没投反对票,咨询性投票时直接来了个弃权;意大利虽然投了赞成票,转头又说,加征关税不公平,欢迎中国车企去投资建厂。

显然,这些很飘忽的国家,其实是既不愿意得罪中方,又想逼迫中国车企去本地建厂,并在这一波汽车产业转移中捞到好处。

整车企业因其强大的产业聚集能力,一家车企落地不但能带来数万就业,而且能带来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进而是巨大的GDP。欧盟很多比较机灵的国家,想法就跟国内很多地方政府招商抢车企落地一样。

在欧洲,一家中型汽车生产工厂,可以完全养活一座城市;如果是年产能几十万辆的大型汽车工厂,甚至可以拉动一个小国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对于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汽车产业已经衰落的国家,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将有可能把它重新扶上欧洲汽车产业强国地位,将现有的强国挑落马下。

还有一种心态是坚决反对加税,但又有一些膈应,比如德国:一是德国车企在中国生产电动车,通过控制成本,转销欧洲;二是德国车企目前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利益,不能过于刺激,更不能搞贸易战。

德国的心态其实很复杂,中国电动汽车和德国汽车是竞争关系,全面进入欧盟,可能冲击德国汽车在欧盟的市场。

所以德国的现实动作很矛盾:不支持,不反对。

大国里只有法国坚定要加税,原因很简单,法国车在中国被打败,现在的销量已经寥寥无几,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难免有怨言,甚至恐惧。

前几年,法国车企的高管飞离了中国,就再也没回来。无数个深夜,他们辗转反侧,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守住欧洲市场,或许可以给雷诺、标致、雪铁龙多几年的转型时间。

而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欧国家,虽然没有汽车产业,加税跟产业竞争无关,但基于不可描述的原因,只要是中国的事,它们一律唱反调,也坚决支持加税。

02、

尽管看起来不乐观,但事情还没有到绝境。

就在中国商务部高层到访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和欧盟高层会谈的前两天,9 月 16 日,几千名汽车工人聚集在布鲁塞尔北站,燃放炮竹,进行抗议。

他们来自奥迪在比利时的工厂,因为唯一生产的奥迪 Q8 E-Tron车型销量低迷,大众集团计划关闭工厂。

习惯享受高福利和美好生活的欧洲工人,怎么受得了不发工资这种事?120万人口的布鲁塞尔,有5000人涌上街头,已经是天大的新闻,官方吓得不要不要的。

就在布鲁塞尔市长愁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忽然传出一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将收购奥迪的这家工厂,为当地妥善解决工人抗议,提供了最佳可能。

不过,比利时对中国电动车加税投了赞成票,已经表明了立场。这种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不友好,可能会阻碍中国车企收购奥迪工厂。

中国相关部门高层不久前曾暗示车企,要求对中国车加征关税的国家,往往也是邀请中国车企去投资的国家,车企应该对这些国家要保持高度警惕。

难怪中国的这家造车新势力去奥迪工厂考察的事,在布鲁塞尔已经传得有鼻子有眼,但消息传到国内,创始人马上否认,没这回事。

问题的严重性,小李是懂的。这种打压中国电动汽车的国家,如果车企最终还选择去当地投资,恐怕就不只是企业投资层面问题了。

比利时一个国家的人口才1182万,相当于苏州市的常住人口。汽车和贸易市场并不大,在东大看来,根本不值得花更多时间去谈,惯常做法是晾在一边。

从长远看,中国车企去欧洲建厂是时间问题,不管欧盟最后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永久性关税。

这一点是共识,汽车生产本地化,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而言,一家车企在当地的销量足够大了,几乎都会选择到本地建厂。

但问题是,中国出口电动汽车的量还不够大,不足以支撑本地化建厂,欧盟就开始设置高门槛。这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欧盟的想法真是招商那么简单?

存在一种可能,欧盟根本就不是逼迫中国车企去建厂,而是保护欧盟传统汽车产业,甚至不排除有些国家出现反电动汽车势力抬头,逆电动化。

看看今年的数据,欧盟电动汽车的销量急剧下降,8月份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下降43.9%,这已经是连续第四个月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欧盟前两大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和法国出现崩盘式下滑,幅度达到68.8%和33.1%。

德国去年取消了电动汽车的补贴,法国也修改了补贴政策,意大利紧随其后。欧盟的2035年禁燃令,也出现了巨大的变数;美国对中国的电动汽车采取完全抵御政策,基本上属于闭关锁国,是中国车企完全放弃的市场。

真正的挑战在于,在老美的深度影响下,欧美会不会形成反中国电动车的默契。那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到达世界前三大汽车市场里的另外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