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实际上被一条无形的线分割成了两段。低于这条线的产品,卷无止境;高于这条线的产品,都在试图推高价格追逐溢价。很有意思。于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说对总收入=单价*销量来说,你觉得是薄利多销更好,还是高利润低销量更好?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人力成本是“汽车成本”的一部分,本质上是“薄利”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如果生产更多,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薄利多销,从社会层面上是说确实是更好的。但以“盈利”为核心目的,你会思考做一件事的“性价比”,如果说我可以用更少的工作量、更小的场地、更轻的资产去获得同样的利润,那么我会追求“高利润”---超跑实际上是这样的存在。
这条把市场分割开来的线,从前大概是20W左右。还记得凯美瑞、雅阁、迈腾、君越大行其道的时候么?它们实际上都是存在品牌溢价的。而今天是什么情况呢?曾经值30W+的体验今天追着20W打,而20W的车型去打15W+,本来值10W的车降价到7W+、8W+,进一步的,会是什么?再往下,已经没什么空间了。
于是今天这条线,被拉到了30W---这是交税设定天然划出来的边界。极氪007,小鹏G6,问界M7,智己LS6,以及特斯拉,事实上已经把20W+的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内卷”这样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再关闭回去了,对厂家而言是试图用一时的艰难换取存活的可能性,进一步得到长远利益的机会,对用户来说?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但是对于30W以上的市场来说呢?从前高于30W的产品,选择还真不算多,BBA,沃尔沃,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就快数完了,今天的话,高合不算,蔚来和理想基本上全线铺开了,问界M9,MEGA都在试图冲击更高的位置,仰望已经打穿了100W。
在这中间我能想到几件事情:
1. MEGA定在那个位置,受众是不是真的没所谓那么多事情?它的受众要的是体验,是独一无二,而不是其他的话,它的销量还真有可能“不会差”。
2. 今后要从“活下来”,到“活得更好”的过程里,厂家要开始思考维持下面基本盘的同时,去拓展上面的空间,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下面秦Plus 798杀疯了,上面仰望U8赚得瓢满钵满。这很可能是其他几个传统企业会学习的事情:新创品牌,来拉高价位,在上面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利润。
但是,这件事有那么容易实现吗?是你说自己高溢价,别人就会买单吗?于是,有一件曾经可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今天变得格外重要:产品规划。
动力总成,底盘操控,自动驾驶,智慧座舱作为“看得着”的环节,已经是在最下游的位置了,最上面那只无形的、幕后的手,决定产品力的,就是用于定义一切的“产品规划”。
十年前大家在“规划”这件事上是相当粗放的,那时候市场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沃土,于是大家冲往SUV,二胎开放后冲完7座,都是一个相当粗放的过程。再往后几年,越野、女性向、年轻运动向和赛道向,基本上,也都被挖掘出来了。
有没有可能,再挖掘出一个蓝海的“细分领域”?是我很期待的事情,不论是理想MEGA也好,还是小鹏X9也好,都和这件事息息相关,前者是“家庭MPV”但极其个性,后者是7座MPV与4座大SUV两用车型---简单说就是一台车,作为“家庭”的延续,是不是有多种场景,多种用途。
而如果是就在现有的领域里挖掘,那就需要“独一无二”的特征,比如仰望U8的原地掉头,甩尾泊车,以及应急浮水,比如说仰望U9的“原地腾空”,比如说蔚来ET9的“硬过减速带而香槟塔不倒”。
这种“空白地段”也好,还是“独一无二”也好,都是后续车企们,很需要思考的地方---它决定了能不能进一步向上突破,能不能从底部的内卷当中解脱出来,能不能从“活下去”,变成“活得更好”。
2
收藏
加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