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械与智能化碰撞,未来汽车如何发展
而“智能化”打交道的对方,更多时候,是“1”和“0”---这是人类自己搭建起来的虚拟世界,是人类自己借助“自然规律”摸索得到的一套“规则”,它更多的时候是思维与逻辑的整合。

这条只是借机和大家聊聊传统机械和智能化的关系。

“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就说个大家能感知的,我读书的时候,日语、工管专业,一周课时大概20多,30不到,汽车专业是多少呢?一周5天,每天12节,周末约9~15课时的试验课,峰值是75课时左右。

不能说“学得多”就“更有用”,但人类发展史是堆积木的过程,农业-工业-信息化,到今天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让“信息化”活过来的“AI”,是一层一层堆叠的过程,底下堆得越扎实,相当于给了上层更优质的土壤---我举个例子,信息化的目的最终是落地到工业体系里的,没有机械这些玩意儿,信息化有啥用?天天打网游社会就能运转了?而机械的这些玩意儿,最基础的需求是作用于农业解放生产力,没有这些需求的话,有多少人力能流到第三产业?

先不管高合是不是有“智能化”,但传统领域绝对不是舒适圈。一切机械的事物,是你和宇宙自然规律打交道的过程,往底层说你需要选择什么材料,会遇到什么天气和环境导致生锈或者裂开,往应用层说你给轮胎施加多少力超过极限它就一定会打滑,它更多时候是经验的总结,和“对未知规律的探索”。

而“智能化”打交道的对方,更多时候,是“1”和“0”---这是人类自己搭建起来的虚拟世界,是人类自己借助“自然规律”摸索得到的一套“规则”,它更多的时候是思维与逻辑的整合。

两者都很困难。但是今天要花更多的钱在“智能化”上,是因为人类历史上对“智能化”的工作还没到位,它有更多的附加值,仅此而已---但如果因此而忽略了传统机械,那无异于在倒行逆施。

因为汽车,首先是车。
赛力斯早期的SF5和问界M5,为什么有了华为的灵魂还不行?那还不是因为作为“车”的本质不够?为什么M7、M9都拉上来了,是因为终于把肉身也淬炼出来了---而不仅仅是智能化更上一层楼。

智能化在今天造车的逻辑里固然是重要的,但究其本质,是因为它是“差异化”的存在,是决定自己“能不能比别人更优秀”的存在,而不是一台好车的“立命本源”---非要这么说的话,那今天卖得最好的车,应该是小鹏汽车,智驾+座舱综合最强,但哪怕是小鹏也不仅仅只有智驾呀!动总800V全市场第一个跳起来掀桌子,MPV玩了后轮转向和双腔空悬,它的智驾可不是一座空中楼阁。

对于“智能化”来说,和传统机械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碎片,且说A股你都知道一天来回几十个波折,就这一波智能化拉了声量回头就要说是东风压到传统机械的西风,那我只能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了。

因为从长远看,智能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便利性,这与汽车的基础属性没有差异,在几十年后的未来,今天的所谓“智能化”,也一样要被划到“传统”的领域里去。当人类给自己定义的数学规则开始出现瓶颈的时候,就要在“未知的自然规律”里头,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索。

比如说,能源形态的革命---从纯电时代进入氢能源,比如说甚至是核动力,这些都是传统领域的事情。再比如说汽车形态的进化,飞行汽车成为社会的主流,这靠的可都是“传统机械”领域为根本的创新,智能化当然也重要,但它们是“机械创新”背后的助力,而不是原点。

所以都瞎扯什么呢!我就这么说,百公里加速要是12秒往上,智驾做的再好也是个移动路障。要是说刹车要80米,AEB可咋办啊!

智能化是挖掘机械潜能的要义,但是限制“智能化”进一步发展的,就是机械背后的“物理限制”,要解决这些物理极限,可比算法难多了。

要总结这个事情,其实也非常简单---每一个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知道,物理、化学的背后是自然的秘密,而数学是“一门工具”。

再说说,“智慧座舱”之类的事情。
“智能化”,“算法”之类的事情,因为偏软件,要卖要移植,比机械简单的多,对智驾来说,还涉及到上路测试的过程,对智慧座舱来说,那代价可小多了。什么接个大模型就能怎么样了。

我就想问,那大模型,是哪一个主机厂自研开发的?还不都是拿来主义?这背后是一个社会化大分工的问题。你不需要重复造轮子,是因为别人搭好了,既然是“拿来主义”,就犯不着说什么“我用了就很牛逼了”,大家在这些所谓的“智能化”上面,都半斤八两。

赢得是体验,而不是"智能化"。
都别拿几个普通人看不懂的词儿往自个儿脸上贴。讲道理大家干的都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活儿。

理想真正赢得市场的,不是智能化,而是精准的产品定义。至于华为,背后的车BU能做的事情,可比“智能化”三个字,多太多了。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敢轻视“智能化”下面的东西。

要分清楚什么是“赖以生存”的,什么是“差异化”的特点。先解决能生存的问题,才有进一步好好生活的可能。

什么传统机械舒适圈,不搞智能化,认知可太不够了。

最后说说高合。
高合在“传统领域”做了一些创新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出一种特别的产品,这和什么“投机取巧”可没啥关系,但凡设计到对产品的定义,那都是一个打磨的过程,它实际可什么“巧”都没取到,非要说投机取巧的人,现在整个市场,谁最投机取巧,谁通过产品定义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大家都知道。

哪怕是流量市场上,“吃情绪”,才是最投机取巧的人。

你可以说高合做的不是市场要的,这没什么问题,但研发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道路,只不过新能源的试错窗口很窄,高合没有抓住,仅此而已。

高合没有智能化吗?瞎扯淡。
就不说Hiphi Z/X了吧?就看普通人能买到的Hiphi Y。
三联屏,车内SOA架构多屏联动,2023年8295+8150,车内玩原神,算力够不够?
中控超过200项的微动效,做得非常细腻。你说这“没啥用”?小米SU7的技术发布会上不也吹了吗?
仪表和HUD的设计,非常高效---它不是为了“有而有”,而是为了解决“好用”的课题。车灯可以“涂鸦”,这种细节,23年7月之前,有几台车有?

今天大家都在说的什么声纹识别,手势识别+动作捕捉,什么线控底盘打游戏,Hiphi Y都是有的。

ADAS这车,Orin X主控行车+TDA4主控泊车,属于自己的Hiphi Pilot最早在2020年就发布了,原计划高速NOH的发布应该在24年的Q1,城市会在Q4释放---你可以说它比头部晚了点,但一家要释放NOA的企业叫做"不智能"?

从感知、决策、控制的维度上,又或者产品、软件、系统验证的角度上上,实际上都有全栈的研发能力,你再反过去看它的“机械设计”,就有不一样的想法了。

传统机械和智能化都可以成为一台车“差异化”的存在。高合不是没有智能化,只是它把更为核心的差异化,放在了“机甲风格”上,这有问题吗?理想的差异化不是“奶爸”吗?

至于高合为什么不行,那背后的原因可复杂了,抓住今天经营不佳是因为产品不好不免有点本末倒置,拿着结果套原因---中学的历史课还记得不?什么是“根本原因”,什么是“导火索”,什么是“影响”。

把“影响”,写到“根本原因”里头去,要扣分的,晓得不?

威马这种对用户不管不顾的可以怼,恒驰这种背后骗钱的可以怼,法拉第这种神棍可以怼。但只是觉得抓住一家经营不佳的公司,人家发不出工资法务没空出来,就使劲怼,是真的没意思---吃人血馒头,或者说欺负小朋友,就能说明自己强了?

吃情绪的流量,不是投机取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