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税大战天没塌,老牌豪华车品牌保时捷的天塌了。
写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也迟疑了一下,用这个词是不是太严重了,我可不想做标题党。不过,看看保时捷今年一季度的销售数据,自觉没错,一点都不过分。
保时捷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大幅下降42%!也就说,销量下滑在往腰斩的方向走,不是天塌了是什么。
如果结合前几年的数据看,用崩盘更贴切。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连续四年下滑,一年不如一年,一年比一年下滑快。
整体上看,这几年它的下滑是加速度的,越来越快。
从博弈的视角看,我们一般说它毫无抵抗力,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已经没什么梦想了。其他豪华品牌尽管也抵挡不住大势,但多少还挣扎一下,比如BBA,参与去年的价格战,还击了一波,销量有些时候还能反弹一下,不至于输得太难看。
保时捷不一样,直挺挺地往下掉,像样的反抗都没有。
保时捷今年一季度销量就只有9471辆,平均月销3000多,还不如那个堂而皇之仿它,且只有一款车的销量的零头。保时捷全年估计不会超5万辆,而在2021年,在中国的销量还有9.57万辆。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发文评价现在的关税大战和人类社会现状: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典型的全球货币、政治与地缘秩序的系统性瓦解。这类瓦解每一代人只会遇到一次,但在历史上,它在类似不可持续的条件下曾多次上演。
以保时捷为代表的老牌势力的崩盘,从产业和技术变革层面,一片一片拼盘,构成了这个系统性的瓦解。
01. 高傲还是大意?
西方和老美的效率,在中国人面前,简直就是渣渣。
灯塔国此前预计给东大加60%的关税,原因是他们制造业的效率,落后东大60%。想要竞争,只能用关税来弥补。
保时捷做电动车并不晚,甚至可以说相当早,但最后回过头来看,啥像样的产品都没搞出来。
投放市场后,保时捷纯电车型市场表现未达预期,而特斯拉、蔚来等品牌通过快速迭代和智能化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以高性能和性价比直接冲击保时捷的机械性能优势。
有些中国电动车豪华品牌,甚至直接拿保时捷开刷,比如昊铂,就自称纯电时代的保时捷;小米直接仿了一版,销量竟然比保时捷原版不知道好多少。
你说这是谁的问题?我觉得不夸张的话,要怪就怪雷军。
保时捷不是不想变革,花重金搞了一辆Taycan出来,但市场反响很烂,卖不动。说到底,也不是保时捷的问题,而是西方和东方社会面临的差距,和现在的贸易战一样。
以东大现在的产业链、制造能力和效率,搞一个制造业的新东西,全球目光所及,确实没有对手。
这就尴尬了!保时捷这种百年品牌,被新生的中国豪华车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甚至没有解决方案——无解。
当然,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豪华。也就是说,以前的豪华以现在的眼光看,缺那么点意思了。有电动、智能的豪华,才叫真豪华。
基于这样的基盘,中国品牌通过“智能化+性价比”组合拳(如激光雷达、城市NOA自动驾驶)将技术下放至30万元级车型,同时以“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构豪华体验,使保时捷的机械性能优势沦为“情绪价值”。
这就很要命了,费迪南德·保时捷的棺材盖压不住了,老底要被掀掉了。
更要命的是,保时捷的高管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端着架子,坚持所谓的传统豪华价值观,维护品牌高度。
在过去两年的价格战中,保时捷坚持“质大于量”策略,不降价或者不彻底降价。这也是保时捷很快在市场中失去灵活性,加速崩盘的原因。
02. 几乎放弃抵抗
其实,其他豪华车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地板,宝马5系甚至打到了30万内。
但局势也没有挽回。今年第一季度,BBA的销量分别下跌了11.4%、25.9%和19.7%,美系的凯迪拉克和林肯更惨,分别下滑28.1%和38.5%。
客观地说,豪华车全线下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下行,导致需求疲软。比如保时捷,在欧洲市场也下滑了34%。
但对比一下会发现,中国市场电动化进程更彻底,加速了传统豪华车的衰败。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渗透率已经超过40%,新势力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8%,跃升至25%。
这些新技术、产品和理念,把过去的竞争形态,甚至造车经验,全部揉碎了重构,以进口形式出现在中国市场的保时捷,完全跟不上节奏。
远在德国的保时捷管理层,可能还认为中国还是疫情前的中国。大部分老外,看法还停留在2021年前的世界,而在中国,仿佛已经隔了一个世纪。
那么,未来保时捷还有没有希望?我持悲观的看法。尽管经济复苏预期存在,但价格战和消费偏好转变,将持续考验传统豪华品牌的适应能力。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源于电动化滞后、竞争策略僵化与宏观经济压力的叠加效应,未来需通过加速技术迭代、调整定价策略和强化本土化体验来应对,但西方世界的大老爷们效率低下,等他们搞起来,黄花菜都凉了。
可以预见的形态是,保时捷继续且战且退,市场份额一步一步缩小,直到品牌溢价被消耗殆尽,可能成为一个小众的、满足对燃油车仍有情怀的人群的品牌。
一句话,世界格局在重塑,汽车的世界也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