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给智驾兜底了

市面上明确提出来要为“智驾兜底”的品牌,其实没几个。比亚迪这个牛在哪呢?你啥也不做,它就兜底了,甚至你保费都不影响。

只要你启用了系统自动泊车,系统误判、操作失误导致剐蹭,责任都不在你身上。
或者昨天有朋友说了,你撞了一台库里南---嗯,那也没事,比亚迪全兜了。

“尽量避免事故”是一回事,“用户自行判断风险”是一回事,但总之出了事,都算比亚迪的。

这事和OTA不太一样,也不是功能上叠几个车头泊入、自动收镜子就能成立的。
关键在于这句话背后的体系认知:智能驾驶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责任生态,它就不是真智能。

咋理解这句话呢?
你们认为L3是技术问题嘛?
说是也是,但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法规问题---真正的伦理课题,最终都需要这些条条框框来定义、约束与实现。
技术落地到应用端的过程中,是需要这些无形的存在来支持的。

很多车企的智驾还停留在“功能演示”阶段,场景越难越想秀,但一旦真车上出问题,责任是用户的,最多给你一个免责提示,这里头一方面是能力不足以建立责任闭环,因为他们也知道工程成熟度不够,能力边界不清,出事了也没法迅速识别是用户的问题,还是系统的问题。

对于一件事情,“坑”到底有多大,没有概念。
没有概念,就会不敢。

所以比亚迪的“兜底”,其实背后意味着很多。
比如说,去年我一直说腾势N7的自定义画框停车是不错的---它意义上已经在这上面有了相当好的表现了。
接着呢,去年比亚迪开始自己搞车险的时候,我也讲了---大数据的背景下,你是真的可以对自己旗下的用户、车型做评价,评价用户怎么用车,评价自己的产品到底能不能禁得住考验。

有了这些做支持,你就可以知道“做这件事的代价”,有多大。
如果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你就敢于吃这个螃蟹。

于是,嗯,这就吃上了。

所以它本质上,不是营销话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几个必须满足的条件放在这里。
1.系统要够成熟,误判概率得低到一定级别;
2.软硬件链路要打通,责任判定要有回溯能力---事故发生后,后台能第一时间“复盘”是谁的错;
3.数据闭环要足够快,出事能马上归因、修复,否则兜一次赔一次,公司自己也吃不消;
4.服务与保险端要有响应能力,真赔得起,也赔得快。

这些,没有一条是轻松的。
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云端数据库、车型控制权、大量自研感知算法和高频OTA能力,根本玩不了这一套。
你可以说比亚迪营销,但说实话啊,按它这个年销量和车主体量,敢这么承诺的,你猜猜能有谁?
随便来一个批次问题,随便承诺直接赔到倒闭。

可以说,“保险”类的存在,是智驾真正意义上的试金石。
谁的智驾好,谁的智驾容易出问题,在保费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亚迪这波也算是给行业树了个“责任锚点”:构建智驾责任生态,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品牌需要自证“我兜得住”的工程承诺。

至于这背后是金刚钻还是玻璃渣子,那就留给时间去验证。
这次你说它激进也好、保守也罢,我反倒觉得这事本质上很“比亚迪”。
别的不说,揽瓷器活的时候,没有金刚钻,你敢上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