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国心”。
过去十几年,这个评选见证了涡轮、缸内直喷、双喷、米勒循环、混动总成的进化,但今年最特别的一幕,是比亚迪---它带着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级技术同时登场了。
一头是超豪华旗舰仰望U7,“电驱为主、机械为辅”的插混旗舰,它用水平对置发动机和云辇-Z重新定义了机械秩序;另一头,则是主流家庭的汉L、唐L,它们所代表的超级e平台,以兆瓦闪充、三万转电驱和千伏高压平台,把纯电平台技术及电驱系统技术推到了不可思议的上限。
于是这里面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了:机械的极限与电驱的极限,正在同一个体系内汇合,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第一次在一个品牌内部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工程闭环。
仰望U7:机械复兴的顶点
1300匹马力、2.9秒破百都不是重点。真正成为“中国心”的,不是它的马力数字,而是“结构上的革命”:水平对置发动机,这是全球唯三、自主唯一的存在,以及更为特别的事情---它是为电而生的机械文明。
水平对置发动机当然不是新鲜概念。
它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航空工业,主要的优点是结构平衡、低重心和平顺性。在比亚迪之前,全球最典型的产品只有两个,一是保时捷,靠着它立足于跑车市场,二是斯巴鲁,依靠它立足于全时四驱。可这套结构在传统汽车时代也有非常致命的弱点,空间利用差、油路复杂、冷启动润滑困难、制造成本也非常高。于是当汽车工业进入模块化、紧凑化时代,水平对置就和“可变压缩比”一样,曾经是大家向往的“最后一道大门”,但却陆陆续续就退场了,唯独新能源的到来,重新定义了这些边界。
电驱主导的混动系统,不再需要发动机承担主要动力输出,反而要求它尽可能“安静”,“振动小”,“容易布置”,以及“轻量化”,而这些正都是水平对置的天生特长:
1.气缸对称、力矩平衡,天生振动非常小;
2.低重心布局,适配整车操控和安全性;
3.扁平结构,让前舱能塞下更大的电驱与冷却系统。
在“电动为主、燃油为辅”的逻辑下,这种机械形态反而成了理想模板,于是我们就在U7身上,看到了水平对置,它实际上不是什么情怀、怀旧的故事,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结构进化。
那么这台发动机上,有什么设计难点呢?主要是布置、润滑,和功率。
首先是布置,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概念,越“低”的车,越贵---都想得到对吧?超跑最贵。因为越低意味着空间压榨得越极致,越玩具,而越低的重心赛道极限越高。所有的产品其实都试图在满足空间的情况下,去刷低重心,设计出极限低矮的机械存在---U7的水平对置垂向高度仅420mm,是目前全行业发动机垂向高度最低的。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前舱在放下发动机的同时,还可以容纳两组高压驱动系统、液冷换热器和整套易四方控制器。换句话说,这台发动机不是独立模块,而是整车“机械基座”的一部分。整车重心因此下降了将近30mm,这不仅改善操控,也为高速稳定性和抗俯仰性能提供了天然优势。
其次是润滑,水平对置的最大难题一直是“回油”。
传统布局在频繁启停、低温冷启动或车体倾斜时容易出现油液滞留或局部润滑不足。比亚迪的解法,是五联机油泵+十路油路循环,实现主动回油,这个技术是全球首创。这意味着无论车辆在上坡、下坡、横移、漂移还是极端低温下,油液都能保持高效循环。这套主动回油设计实际上重构了能量路径,让水平对置从被动依赖重力回流,变成了“主动泵送+智能分配”的动态系统。
再就是功率了。
这台机器的数据是180kW、380N·m,看起来不够惊人对吧?但如果你知道它是在400mm的高度和不到0.6倍传统体积里做到这一点,就知道它的厉害之处了,这意味着它设计的时候每平方厘米都需要为效率让位,因为要在紧凑体积中要实现极高难度的热稳态平衡,它的冷却系统采用了干式油底壳设计,冷媒与机油通路分层管理,可以在有限体积内维持稳定的热交换。
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为电而生”的内燃机。
它不再追求单机热效率的极致了,主要是在思考如何服务于整个机电系统的能量稳态,更重要的是,这三项创新并不是孤立的。低矮结构带来了空间自由度,高效润滑保证了姿态稳定,而热管理优化,让功率与寿命共存。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成就了U7发动机的那种低存在感---从目前展示的NVH测试数据里看,U7插混模式下的声压曲线与纯电模式几乎重合,整车全转速段差值小于1分贝。
从前我们看 “十佳发动机”的评选,主要聚焦发动机自己,而这台机器不仅自己拥有足够优秀的单机性能,还注重“系统协同效率”,非常不错了---简单地说,在打游戏的时候,尽管这台发动机不再是前面高输出的主角勇者了,但却是整个系统里面,不可或缺的奶妈角色。因为有了它,勇者,才可以发挥出完完全全的实力。
所以,作为“奶妈”的水平对置,支撑起了什么样的存在呢?
对于U7来说,是四电闭环---这是机械与电气的共生。
U7的真正价值,在于它首次完整展示了比亚迪的“四电架构”:电池、电机、电控,与电悬架。水平对置发动机,作为这“四电”的物理支点,提供了结构基准、NVH基准、热平衡基准。整个系统的逻辑是这样的:云辇-Z用于抹平路面上的扰动,电控负责修正瞬态扭矩,电机负责实现能量调节,而发动机维持稳态供能。它们不是“互相补充”而已,更是“实时耦合”的存在。
背后的核心关键词只有两个:平衡,以及协同。
相比于动力的堆叠,秩序上的整合更为重要。
兆瓦闪充暨3万转电机:重塑电驱系统的创新极限
如果仰望U7代表比亚迪在“机械维度”的极限思考,那么在汉L 唐L上,超级e平台赋予它的,就是在“系统维度”的极限表达。这套架构的核心是千伏电压平台 + 三万转高转速电机 + 兆瓦闪充系统,目前已经量产搭载,是面向广大用户群体最为实实在在的技术解决方案。
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更大的用户规模里,让“极致”技术变成“通用”技术。
超级e平台作为千伏级架构,在量产领域已经是非常稀有的存在---传统高压平台多停留在800V区间而已,而比亚迪在1000V的高度上建立了全域兼容的纯电技术体系,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热管理系统等都全技术链路均完成了重新设计并制造。
目标是比较直接的---试图让整个电动车能量系统进入”兆瓦时代“。在这个平台上,汉L支持10C充电倍率,最大电流1000A,峰值充电功率可达1MW---通俗讲,能做到1秒2公里补能速度,闪充5分钟更能畅行400公里,真正意义上实现”油电同速“。
可怕的不是快,而是它能在高功率负载下依然可以保持系统稳定。
超级e平台的另一半,是台电机。
它的命名非常的朴实无华---不加以任何的古风、国风、酷炫的名词,它就叫“三万转电机”,原因自然是它的关键指标30511rpm,这是目前全球量产的最高的驱动电机转速,其中功率密度16.4kW/kg,单模块功率580kW,一样都是全球量产最高水平。但相比于 “多快”,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能这么快”。
电机做到三万转,最先会崩掉的,会是转子结构。
转子要承受巨大的离心力,磁钢会不会飞出来甚至是个问题,定子铁芯也要防止涡流发热---比亚迪在从材料到结构都推倒重来了。它用了1000MPa高强度硅钢片,定子是0.2mm的超薄铁芯;绕组采用十层短距扁线绕组设计 ;再配合油-液-冷媒三层复合冷却,高温时电驱水温能快速压回30℃以下。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高温高负载的加速场景下,它几乎不需要降功率运行,所以可以支持连续70次的零百弹射,性能不发生任何衰减---对这个指标没有概念的,我们来举个例子,通常这个数字能做到20多次就差不多了。
这是一台“能被反复虐待”也丝毫不怵的电机。
当然很多人看到三万转会本能地问:这能跑多快呢?
其实这问题问反了。思路上这里并不是单纯地追速度。在传统电驱系统里,发动机或电机的转速和扭矩输出存在耦合区,能量响应会出现波动。三万转电机的作用,主要是让系统的扭矩输出更平滑、更线性,让电机能进入一个新的能量响应区间,从而更快地补充扭矩,更平顺地接入整车的能量流。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看到了“中国心”背后,真正有意思的那个图景了---体系。
至于汉L/唐L上的超级e平台,其实和U7那套“机电共生”差不多,如果我们说U7的内核是通过机械作为支点去支撑电驱系统的话,那么汉L就是以电驱作为能量中台去托举整个架构的,这二者的核心都是实现更顺滑、高效的能量管理。
所以把U7和汉L摆在一起看,也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体两面。
U7代表的是“机械文明的复兴”,曾经高不可攀、埋入土壤的物理架构再次得到重视,卷土重来以后机械与电气实现了共振。水平对置的低重心、云辇-Z的电控精度构筑了不同以往的“力学路径”。而汉L则代表了“电气文明的成熟”:能量流动更为高效,系统不断进化,电驱复用与千伏架构,重新设计了“电气路径”。
这两条路线,就如同螺旋的双轨,一条向上试探物理边界,解决“结构秩序”的问题,一条向下夯实技术的普适性,解决“能量秩序”的问题。
它们也共同组成了比亚迪在这次“中国心”评选中的真正意义:它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金字塔,体系才是真正的工程哲学。
在新能源卷算法、卷智驾、卷大模型的时代,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螺旋双轨:从突破机械极限到重新定义技术上限
评论
收藏
加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