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聊一聊传说中的“魔毯 2.0”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今年被厂长在微博翻了几次牌子,一次是关于车机界面的优化,一次是过年期间我跑高速对于 L9 悬架舒适度的“吐槽”。我的观点认为目前的悬架调教有些过于舒适,舒适度标准模式在高速工况下会有轻微的上下晃动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大船感”,老人坐着觉得有一些晕车。
厂长当时是这么回复的
悬架XY向的晃动,Z向的跳动,都是由车辆的重量、重心和加减速转弯的惯性决定的,我们很难要求姚明和梅西相同速度下拥有相同的惯性。在空气悬架上,晃动和跳动是相互矛盾的。和同样尺寸的X7和GLS对比(别比Sedan和更小的SUV,惯性不同),仪器量的化数据是:晃动GLS > L9 > X7,跳动X7 > L9 > GLS。
在当时的微博下面,也有车友建议我用运动模式+悬架低位,能有效的减少 Z 向的跳动。我试了,亲测有效,并一直保持这个模式至现在。
再后来,厂长又说
下个OTA版本将会全面升级所有空气悬架车型的悬架和转向。包含动态纵向支撑、横向支撑、刹停防点头等,以及更运动的悬架和转向模式。涉及各种动态下XCU控制器配合传感器,对CDC减震器、空气弹簧、电子刹车、电子转向在内的综合优化。数据驱动升级,软件定义汽车。更舒适、更稳定、更安全!4
我对这项 OTA 内容无比期待。毕竟以前如果我要主动改善这样的悬架感受,只能通过改避震实现,而往往折腾了很久,也还不能达到我的最终诉求。
车展期间得知,“悬架 2.0”版本已经更新至门店试驾车,作为名誉店长,第一时间就把楼下的试驾车借了一台出来体验几天,走一走我日常的上下班路线,深度感受一下我之前关注的问题有没有改善和提升。
新的悬架 2.0 ,从原来的舒适/标准/变成了柔软/舒适/标准和运动四种模式。问过工程师,不单单是做了名字变化,每一个模式都在原有基础上针对性的优化了车身姿态控制,同时增加了悬架更硬的“运动+”模式。
有什么变化?
我的直观感受,不管是悬架最软的“柔软”模式,还是最硬的“运动”模式,车内的 Z 向多余晃动减少很多,匀速行驶在快速路上“大船感”变弱了。车身的姿态控制变得更紧致,不管是路面上的起伏/井盖子还是地库里的减速带,感觉处理得都更干脆,开起来更自信,也不用担心坐车的同事觉得晃或者晕车了。
而运动模式,我反而觉得有些过于硬,路面的反馈和冲击感会来的更强烈,有一点我以前高尔夫改了 B16 避震的感觉,邦邦硬。当然紧凑级小车和全尺寸 SUV 的悬架感受不能拿来对比,我只是主观感受它变得更硬了,或许喜欢激进驾驶风格的同学会喜欢这个模式。另外值得一提的一个点,是运动模式和空悬低位做了关联,选择运动悬架会降到低位,大家要注意一下通过性的问题。
我不是技术控,我也不太明白怎么通过 OTA 实现这样的改进提升,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我的屁股是切实感受到了改变和提升。赵本山老师有句老话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这次的疗效,真不戳。
在还没有正式推送给车主前,理想选择提前将悬挂2.0推送至门店试驾车,这也是我之前称赞的效率体现。毕竟如果之前有人在意的驾驶感受,第一时间在试驾后得到正向的反馈,转化率是极高的,这操作很理想。
最后,我想说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悬架舒适度这件事情,和音响的听感一样,是非常主观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地盘舒适度,一千种杜比全景声。在我以前年少不懂事的时候,经常有朋友跟我说改绞牙避震咯,德系车上BILSTEIN上KW咯,日系车改Tein咯,舒服得很呢。但其实后来我发现,每个人对舒服/操控/极限的理解大相径庭。
鞋合不合适脚知道,地盘舒服不舒服,屁股知道。
在我体验完试驾车后,据说魔毯悬架2.0已经推送进行内测。相信在更多内测车主的反馈和工程师的调教下,最终OTA版本会比现在更好,当然如果你想迫不及待的去尝鲜试驾,也可以预约门店试驾车进行体验。
最后感谢理想前海卓越中心门店提供试驾车测试支持,无以为报,银色车美图送上一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今年被厂长在微博翻了几次牌子,一次是关于车机界面的优化,一次是过年期间我跑高速对于 L9 悬架舒适度的“吐槽”。我的观点认为目前的悬架调教有些过于舒适,舒适度标准模式在高速工况下会有轻微的上下晃动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大船感”,老人坐着觉得有一些晕车。
厂长当时是这么回复的
悬架XY向的晃动,Z向的跳动,都是由车辆的重量、重心和加减速转弯的惯性决定的,我们很难要求姚明和梅西相同速度下拥有相同的惯性。在空气悬架上,晃动和跳动是相互矛盾的。和同样尺寸的X7和GLS对比(别比Sedan和更小的SUV,惯性不同),仪器量的化数据是:晃动GLS > L9 > X7,跳动X7 > L9 > GLS。
在当时的微博下面,也有车友建议我用运动模式+悬架低位,能有效的减少 Z 向的跳动。我试了,亲测有效,并一直保持这个模式至现在。
再后来,厂长又说
下个OTA版本将会全面升级所有空气悬架车型的悬架和转向。包含动态纵向支撑、横向支撑、刹停防点头等,以及更运动的悬架和转向模式。涉及各种动态下XCU控制器配合传感器,对CDC减震器、空气弹簧、电子刹车、电子转向在内的综合优化。数据驱动升级,软件定义汽车。更舒适、更稳定、更安全!4
我对这项 OTA 内容无比期待。毕竟以前如果我要主动改善这样的悬架感受,只能通过改避震实现,而往往折腾了很久,也还不能达到我的最终诉求。
车展期间得知,“悬架 2.0”版本已经更新至门店试驾车,作为名誉店长,第一时间就把楼下的试驾车借了一台出来体验几天,走一走我日常的上下班路线,深度感受一下我之前关注的问题有没有改善和提升。
新的悬架 2.0 ,从原来的舒适/标准/变成了柔软/舒适/标准和运动四种模式。问过工程师,不单单是做了名字变化,每一个模式都在原有基础上针对性的优化了车身姿态控制,同时增加了悬架更硬的“运动+”模式。
有什么变化?
我的直观感受,不管是悬架最软的“柔软”模式,还是最硬的“运动”模式,车内的 Z 向多余晃动减少很多,匀速行驶在快速路上“大船感”变弱了。车身的姿态控制变得更紧致,不管是路面上的起伏/井盖子还是地库里的减速带,感觉处理得都更干脆,开起来更自信,也不用担心坐车的同事觉得晃或者晕车了。
而运动模式,我反而觉得有些过于硬,路面的反馈和冲击感会来的更强烈,有一点我以前高尔夫改了 B16 避震的感觉,邦邦硬。当然紧凑级小车和全尺寸 SUV 的悬架感受不能拿来对比,我只是主观感受它变得更硬了,或许喜欢激进驾驶风格的同学会喜欢这个模式。另外值得一提的一个点,是运动模式和空悬低位做了关联,选择运动悬架会降到低位,大家要注意一下通过性的问题。
我不是技术控,我也不太明白怎么通过 OTA 实现这样的改进提升,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我的屁股是切实感受到了改变和提升。赵本山老师有句老话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这次的疗效,真不戳。
在还没有正式推送给车主前,理想选择提前将悬挂2.0推送至门店试驾车,这也是我之前称赞的效率体现。毕竟如果之前有人在意的驾驶感受,第一时间在试驾后得到正向的反馈,转化率是极高的,这操作很理想。
最后,我想说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悬架舒适度这件事情,和音响的听感一样,是非常主观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地盘舒适度,一千种杜比全景声。在我以前年少不懂事的时候,经常有朋友跟我说改绞牙避震咯,德系车上BILSTEIN上KW咯,日系车改Tein咯,舒服得很呢。但其实后来我发现,每个人对舒服/操控/极限的理解大相径庭。
鞋合不合适脚知道,地盘舒服不舒服,屁股知道。
在我体验完试驾车后,据说魔毯悬架2.0已经推送进行内测。相信在更多内测车主的反馈和工程师的调教下,最终OTA版本会比现在更好,当然如果你想迫不及待的去尝鲜试驾,也可以预约门店试驾车进行体验。
最后感谢理想前海卓越中心门店提供试驾车测试支持,无以为报,银色车美图送上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