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长文解读:最近沸沸扬扬的小米智己恩怨局。
很多人将这场风暴的核心,归结于一张被错误标注的海报,起源于4月8日晚,智己新车L6发布会上,CEO刘涛对小米电机参数的错误引用。这张名为“三电真扎实”的PPT,将小米SU7前电机逆变器sic错误标注为IGBT半导体,从而开启了两方舆论间的骂战。
但实际上这场风暴的风眼,酝酿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时间回到3月28日,经过3年时间,小米SU7终于迎来上市,一时间关于小米的各种话题开始占据热搜,而于此同时官方宣布的大定数量也突破5W,无论是声量还是销量小米SU7的入局都让这个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不寒而栗。
在原本就不大的20~30w纯电轿车市场中,就算是长期一枝独秀的model3。23年平均月销量也只有1W2K台左右,在需求没有明显扩张的情况下,小米的崛起也就意味着其他参与者的份额将被进一步压缩,直接导致了4月7日特斯拉和极氪纷纷推出新的销售政策用于回击。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 叫做得B级车者得天下。20~30w的纯电轿车,尽管市场规模不大,却是自主品牌冲高的核心阵地。
但事实却是,一众中国品牌哪怕是在配置和价格方面都已超过特斯拉,却依旧只能争夺老二的位置,为什么?
一旦价格超过20w,消费者选购因素中品牌的认可度都要大于产品本身,换而言之,主流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主流的选择。
而这点,无论是极氪,小鹏,还是阿维塔尽管在产品力方面都不落下风,但缺少的却是大众消费品的认知,因此只能借助更高的性价比一步步构建起自身品牌主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纯电轿车市场的未来也远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严峻得多。纵观燃油B+级轿车市场,你会发现传统合资以几乎均匀的方式瓜分着市场,BBA的34C、南北大众的迈腾帕萨特、到两田的雅阁和凯美瑞,其原因就是燃油车拥有明显地域性因素,维保和售后都需要依赖广泛的经销商渠道,因此外国品牌+本土的汽车制造商 就形成了以地区核心的割据态势。
但反观纯电汽车,几乎不存在后市场服务,渠道端每个城市一个交付中心+若干个城市展厅就可轻量化的实现渠道铺开,因此纯电轿车未来市场的集中度一定比燃油市场更高。
也就是说当纯电轿车市场大局已定,那么主流品牌将会进一步加速市场集中化的马太效应,让落后者快速清场。
一、 “智己汽车的反击”
当纯电轿车进入了既分高下,也分生死的关键时刻,继承了上汽三电、智能化、电气化构架等等所有软硬件优势资源的智己,已经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要知道智己品牌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叫好不叫座,从来没有人会去质疑智己汽车产品力的强弱,但在去年LS6昙花一现的爆单后,品牌力的缺乏的固疾又让智己销量重新跌回了3000大关,距离主流品牌的目标渐行渐远。
为此推出一款级别比智己L7低的跑量轿车,成为了智己品牌向上的关键,由此这台搭载了半固态电池,数字底盘,800V高压平台的智己L6被推上了台前,肩负着智己甚至是上汽所有的未来。
但留给CEO刘涛的问题却是,智己L6尚未发布,所有的声量和销量都被小米SU7锁定,就好像斗地主明明手里捏着3把炸,却眼看着地主一把飞机大炮就要跑光,导致刘涛和智己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动作。
从4月1日愚人节开始,智己汽车开始针对小米的采取动作。首先就是发布了4张映射小米的官方海报,试图将焦点引导到4月8日的发布会,但可能是前有凯迪拉克的含沙射影,这一举动好像并不成功。
于是从之后开始,刘涛微博开始围绕小米开炮,质疑小米造车实力,仅用3年就实现量产!的言论成功登上热搜。初步实现了蹭热度的预定目标,于是时间来到了4月8日,在这场发布会上刘涛寄出自己的杀手锏,一颗流量炸弹。
这里提供3点信息以供参考:
1、首先智己全方位贴靠小米的传播策略,贯穿着L6发布的始终
从我们之前提到的愚人节海报,再到上市发布会的这次数据误用,再到发布会后的海报抄袭,甚至是小米雷军邀请您预定L6,贴靠小米成为L6发布的核心策略,而从传播角度来看,整个方案设计缺少一个真正的引爆点,而发布会误用数据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
2、第二,这处数据本身极难出现错误
首先发布会的KEYNOTE所有数据都来自于主机厂厂规的PG文件,这份文件不仅用于营销,更涉及到产品研发定位,需要多轮校定,因此一般很难出错,特别是对上汽这样的传统造车大厂而言,这里错了就好像在语文卷子里用解方程一样不可置信。
其次,小米从宣布造车那刻开始,就宣布自研电机采用碳化硅逆变器,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使用过IGBT,没有错误信息的干扰,为何会出错?
3、最后,我们来看看整场发布会现场的设计,回到这页PPT,一般来说行业里区分电机的标准,都是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原因是同步电机价格比异步电机更高。
但是反观这一页,我们却发现这一重要参数的比较被遗漏了,相反在刘涛的演讲稿中,提及的也是永磁同步和异步电机,只是强调了智己L6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永磁同步电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演讲稿和keynote没有对应。
总之无论孰是孰非,站在小米汽车立场上来看,智己绝对是一次无底线的,博出位营销,这也就是为何小米汽车如此愤怒的原因。
二 、“小米汽车回击”
对于小米来说,智己的竞对行为必须被警告,如果此风不断,就意味着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和智己汽车一样,开始从小米身上制造话题,这就是什么尽管有3次道歉,小米汽车依旧没有放过智己的原因,乱世须用重点,而智己就成为了小米必须要严肃对待的对象。
特别是当这种半道歉,半营销性质的回复口径出现,更是将小米的米脸按在地上摩擦,好像在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小米你究竟能把我怎么样?
三 、“画面开始失控”
第二天,我们看到的是围绕刘涛和智己的爆裂言论,开始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发酵。我相信这背后的始作俑者一定和小米无关,就好像相信智己汽车的错误是无心之过一样,我总是善良地看待着这个世界。
但网友对智己的观点显然要比我尖锐的多,除了关于智己本身品牌实力的质疑,焦点被转移到了刘涛发布会上这段发言。
鼓吹苦难,制造资本和打工人的对立,直接给智己打上价值观有问题的标签,这种角度的精妙之处在于,无论你如何解释,都逃不开你有问题的假设。
肚子里有几碗粉,难道真的剖出来给你看吗?
就算忍痛把肚子拉开,结果一定是 你没问题为什么要切腹?
结果一定是越描越黑,让你无从反驳。
因此智己公关的回应是聪明的也是机智的,直接发布声明,把事件上升到网暴,试图跳过解释环节平复舆情,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上汽乃至智己汽车的软肋。
作为上汽旗下的自主品牌,智己雄厚的技术储备离不开体系的支持
但在某些方面也收到其制约,在上汽集团看来,刻意整活的智己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甚至形成了对上汽的负面舆论,作为老牌国企上汽可以接受的舆论尺度显然要比新势力高的多。因此不管这个时候智己还想如何反击,都必须要接受冷处理的方式,把牙吞到肚子里。
当上汽被牵连到这场风暴的核心,两边终于默契地鸣金收兵,可以这样说智己和小米的恩怨局终于告一段落。未来,起码在北京车展前,两者大概率不会发生新的摩擦
四、“一场造车价值观之争”
但事件的影响却远未结束,小米和智己的恩怨局起源于一张PPT,发酵于营销打法,但本质实际是两种造车价值观的激烈对抗。
仅用3年就实现新车交付的小米,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快速推出了Model3平替,小米SU7;而另一边的智己代表的传统车企新自主品牌,却已经在深度自研的道路上深耕了太久时间。
今天如果你要问我,谁能挑战特斯拉,我想小米一定是最有潜力的品牌,没有之一。但如果你问我,谁能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制造出超越和颠覆特斯拉的产品,我想答案一定哪些具有深度自研能力的车企,而这个自研时间远远要比3年长的多得多。
俗话说,领先百步死,领先半步生。
24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只是比价格,比体系,比价值。
而是进入了产能优化,产业合并的历史阶段。
如果不能像华为那样,通过品牌+技术赋能的方式,实现合作双赢
那么当OEM成为主流,谁又能真正扛起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呢?
或许这才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将这场风暴的核心,归结于一张被错误标注的海报,起源于4月8日晚,智己新车L6发布会上,CEO刘涛对小米电机参数的错误引用。这张名为“三电真扎实”的PPT,将小米SU7前电机逆变器sic错误标注为IGBT半导体,从而开启了两方舆论间的骂战。
但实际上这场风暴的风眼,酝酿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时间回到3月28日,经过3年时间,小米SU7终于迎来上市,一时间关于小米的各种话题开始占据热搜,而于此同时官方宣布的大定数量也突破5W,无论是声量还是销量小米SU7的入局都让这个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不寒而栗。
在原本就不大的20~30w纯电轿车市场中,就算是长期一枝独秀的model3。23年平均月销量也只有1W2K台左右,在需求没有明显扩张的情况下,小米的崛起也就意味着其他参与者的份额将被进一步压缩,直接导致了4月7日特斯拉和极氪纷纷推出新的销售政策用于回击。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 叫做得B级车者得天下。20~30w的纯电轿车,尽管市场规模不大,却是自主品牌冲高的核心阵地。
但事实却是,一众中国品牌哪怕是在配置和价格方面都已超过特斯拉,却依旧只能争夺老二的位置,为什么?
一旦价格超过20w,消费者选购因素中品牌的认可度都要大于产品本身,换而言之,主流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主流的选择。
而这点,无论是极氪,小鹏,还是阿维塔尽管在产品力方面都不落下风,但缺少的却是大众消费品的认知,因此只能借助更高的性价比一步步构建起自身品牌主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纯电轿车市场的未来也远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严峻得多。纵观燃油B+级轿车市场,你会发现传统合资以几乎均匀的方式瓜分着市场,BBA的34C、南北大众的迈腾帕萨特、到两田的雅阁和凯美瑞,其原因就是燃油车拥有明显地域性因素,维保和售后都需要依赖广泛的经销商渠道,因此外国品牌+本土的汽车制造商 就形成了以地区核心的割据态势。
但反观纯电汽车,几乎不存在后市场服务,渠道端每个城市一个交付中心+若干个城市展厅就可轻量化的实现渠道铺开,因此纯电轿车未来市场的集中度一定比燃油市场更高。
也就是说当纯电轿车市场大局已定,那么主流品牌将会进一步加速市场集中化的马太效应,让落后者快速清场。
一、 “智己汽车的反击”
当纯电轿车进入了既分高下,也分生死的关键时刻,继承了上汽三电、智能化、电气化构架等等所有软硬件优势资源的智己,已经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要知道智己品牌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叫好不叫座,从来没有人会去质疑智己汽车产品力的强弱,但在去年LS6昙花一现的爆单后,品牌力的缺乏的固疾又让智己销量重新跌回了3000大关,距离主流品牌的目标渐行渐远。
为此推出一款级别比智己L7低的跑量轿车,成为了智己品牌向上的关键,由此这台搭载了半固态电池,数字底盘,800V高压平台的智己L6被推上了台前,肩负着智己甚至是上汽所有的未来。
但留给CEO刘涛的问题却是,智己L6尚未发布,所有的声量和销量都被小米SU7锁定,就好像斗地主明明手里捏着3把炸,却眼看着地主一把飞机大炮就要跑光,导致刘涛和智己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动作。
从4月1日愚人节开始,智己汽车开始针对小米的采取动作。首先就是发布了4张映射小米的官方海报,试图将焦点引导到4月8日的发布会,但可能是前有凯迪拉克的含沙射影,这一举动好像并不成功。
于是从之后开始,刘涛微博开始围绕小米开炮,质疑小米造车实力,仅用3年就实现量产!的言论成功登上热搜。初步实现了蹭热度的预定目标,于是时间来到了4月8日,在这场发布会上刘涛寄出自己的杀手锏,一颗流量炸弹。
这里提供3点信息以供参考:
1、首先智己全方位贴靠小米的传播策略,贯穿着L6发布的始终
从我们之前提到的愚人节海报,再到上市发布会的这次数据误用,再到发布会后的海报抄袭,甚至是小米雷军邀请您预定L6,贴靠小米成为L6发布的核心策略,而从传播角度来看,整个方案设计缺少一个真正的引爆点,而发布会误用数据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
2、第二,这处数据本身极难出现错误
首先发布会的KEYNOTE所有数据都来自于主机厂厂规的PG文件,这份文件不仅用于营销,更涉及到产品研发定位,需要多轮校定,因此一般很难出错,特别是对上汽这样的传统造车大厂而言,这里错了就好像在语文卷子里用解方程一样不可置信。
其次,小米从宣布造车那刻开始,就宣布自研电机采用碳化硅逆变器,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使用过IGBT,没有错误信息的干扰,为何会出错?
3、最后,我们来看看整场发布会现场的设计,回到这页PPT,一般来说行业里区分电机的标准,都是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原因是同步电机价格比异步电机更高。
但是反观这一页,我们却发现这一重要参数的比较被遗漏了,相反在刘涛的演讲稿中,提及的也是永磁同步和异步电机,只是强调了智己L6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永磁同步电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演讲稿和keynote没有对应。
总之无论孰是孰非,站在小米汽车立场上来看,智己绝对是一次无底线的,博出位营销,这也就是为何小米汽车如此愤怒的原因。
二 、“小米汽车回击”
对于小米来说,智己的竞对行为必须被警告,如果此风不断,就意味着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和智己汽车一样,开始从小米身上制造话题,这就是什么尽管有3次道歉,小米汽车依旧没有放过智己的原因,乱世须用重点,而智己就成为了小米必须要严肃对待的对象。
特别是当这种半道歉,半营销性质的回复口径出现,更是将小米的米脸按在地上摩擦,好像在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小米你究竟能把我怎么样?
三 、“画面开始失控”
第二天,我们看到的是围绕刘涛和智己的爆裂言论,开始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发酵。我相信这背后的始作俑者一定和小米无关,就好像相信智己汽车的错误是无心之过一样,我总是善良地看待着这个世界。
但网友对智己的观点显然要比我尖锐的多,除了关于智己本身品牌实力的质疑,焦点被转移到了刘涛发布会上这段发言。
鼓吹苦难,制造资本和打工人的对立,直接给智己打上价值观有问题的标签,这种角度的精妙之处在于,无论你如何解释,都逃不开你有问题的假设。
肚子里有几碗粉,难道真的剖出来给你看吗?
就算忍痛把肚子拉开,结果一定是 你没问题为什么要切腹?
结果一定是越描越黑,让你无从反驳。
因此智己公关的回应是聪明的也是机智的,直接发布声明,把事件上升到网暴,试图跳过解释环节平复舆情,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上汽乃至智己汽车的软肋。
作为上汽旗下的自主品牌,智己雄厚的技术储备离不开体系的支持
但在某些方面也收到其制约,在上汽集团看来,刻意整活的智己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甚至形成了对上汽的负面舆论,作为老牌国企上汽可以接受的舆论尺度显然要比新势力高的多。因此不管这个时候智己还想如何反击,都必须要接受冷处理的方式,把牙吞到肚子里。
当上汽被牵连到这场风暴的核心,两边终于默契地鸣金收兵,可以这样说智己和小米的恩怨局终于告一段落。未来,起码在北京车展前,两者大概率不会发生新的摩擦
四、“一场造车价值观之争”
但事件的影响却远未结束,小米和智己的恩怨局起源于一张PPT,发酵于营销打法,但本质实际是两种造车价值观的激烈对抗。
仅用3年就实现新车交付的小米,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快速推出了Model3平替,小米SU7;而另一边的智己代表的传统车企新自主品牌,却已经在深度自研的道路上深耕了太久时间。
今天如果你要问我,谁能挑战特斯拉,我想小米一定是最有潜力的品牌,没有之一。但如果你问我,谁能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制造出超越和颠覆特斯拉的产品,我想答案一定哪些具有深度自研能力的车企,而这个自研时间远远要比3年长的多得多。
俗话说,领先百步死,领先半步生。
24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只是比价格,比体系,比价值。
而是进入了产能优化,产业合并的历史阶段。
如果不能像华为那样,通过品牌+技术赋能的方式,实现合作双赢
那么当OEM成为主流,谁又能真正扛起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呢?
或许这才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4
收藏
加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