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营销有一种做法,可以实现“落后的事实,形成先进的错觉”,就是“抢跑”。
过往传统的厂家喜欢的是一股脑验证完之前都绝对保密,最后上市你才能看到全貌,然后一次性看到3-5年的技术积累呈现出来的状态,比如说热效率一口气提升了3个点5个点你觉得惊奇,实际上几年前研发端已经知道了技术路径,并决定了要这么做了。你突然觉得“领先市场那么多”,是因为“三五年的信息差”,一朝被抹平了。
过去几年许多新势力喜欢做的呢,是这样的:
1.在项目进度20%的时候给你讲一次概念,吊起你的胃口,如果你要换车,最好等等我们;
2.在项目进度50%的时候,给你看一次实际样车,讲一次量产形态,告诉你有多少牛逼的技术,然后开始预订锁定你;
3.在项目80%的时候,开始准备铺天盖地的释放信息,和媒体舆论,用海量的正面评价砸晕你,然后让你进入最后的大订;
4.在项目100%的时候,在正式发布时达到高潮,然后优惠一把权益。
有什么好处呢?
原本是3年后你才能拿出来和别人公平竞技的技术,现在被透支到了1年---事实上被透支的信息,因为是期货,只是大饼,和“市面上在售”的玩意儿不是一回事,但是许多用户会因此落入那个陷阱,“牛逼就是牛逼”---举个例子,你打U16就打U16,你让一个20岁的成年人年纪改到16岁,去打U16,合适不合适?
你怎么知道今天市面上那个“落后的品牌”没有私下憋大招呢?等到三年后正式发布了,其实人家一样是这些技术。
但是“抢跑”这种犯规的做法,就可以让“落后的事实”,形成“先进的错觉”。
适当提前地透露信息,是当下技术弱势的品牌最好的策略。
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品牌,考虑的是“不想被友商提前狙击”,他们更倾向的是“全程保密”。新势力有谁做到全程保密的呢?小米。今年3月要发布,它憋到了去年12月。预热期非常之短。因为它不是技术弱势,或者流量弱势的品牌,所以它不需要这么做。
事实上市场上每个时期都有大量观望的用户,他们完全可以早几个月、晚几个月再买车,往往就是因为这种“提前画饼”的策略,锁定了他们---如果没有这种做法,他们在过渡期可能早已经做了决策,选择了其他品牌。
你们知道我为啥要说这件事吗?
是因为代入日系的思考,如果我是今天日系的决策者,我要怎么做:如果日系的下一波高潮在3年后的固态电池,他们要怎么从一个波峰过渡到另一个波峰,中间这两年的波谷,就要考虑、学习新势力们如何间歇性地画大饼。
可惜啊,一个个保守得很。
过往传统的厂家喜欢的是一股脑验证完之前都绝对保密,最后上市你才能看到全貌,然后一次性看到3-5年的技术积累呈现出来的状态,比如说热效率一口气提升了3个点5个点你觉得惊奇,实际上几年前研发端已经知道了技术路径,并决定了要这么做了。你突然觉得“领先市场那么多”,是因为“三五年的信息差”,一朝被抹平了。
过去几年许多新势力喜欢做的呢,是这样的:
1.在项目进度20%的时候给你讲一次概念,吊起你的胃口,如果你要换车,最好等等我们;
2.在项目进度50%的时候,给你看一次实际样车,讲一次量产形态,告诉你有多少牛逼的技术,然后开始预订锁定你;
3.在项目80%的时候,开始准备铺天盖地的释放信息,和媒体舆论,用海量的正面评价砸晕你,然后让你进入最后的大订;
4.在项目100%的时候,在正式发布时达到高潮,然后优惠一把权益。
有什么好处呢?
原本是3年后你才能拿出来和别人公平竞技的技术,现在被透支到了1年---事实上被透支的信息,因为是期货,只是大饼,和“市面上在售”的玩意儿不是一回事,但是许多用户会因此落入那个陷阱,“牛逼就是牛逼”---举个例子,你打U16就打U16,你让一个20岁的成年人年纪改到16岁,去打U16,合适不合适?
你怎么知道今天市面上那个“落后的品牌”没有私下憋大招呢?等到三年后正式发布了,其实人家一样是这些技术。
但是“抢跑”这种犯规的做法,就可以让“落后的事实”,形成“先进的错觉”。
适当提前地透露信息,是当下技术弱势的品牌最好的策略。
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品牌,考虑的是“不想被友商提前狙击”,他们更倾向的是“全程保密”。新势力有谁做到全程保密的呢?小米。今年3月要发布,它憋到了去年12月。预热期非常之短。因为它不是技术弱势,或者流量弱势的品牌,所以它不需要这么做。
事实上市场上每个时期都有大量观望的用户,他们完全可以早几个月、晚几个月再买车,往往就是因为这种“提前画饼”的策略,锁定了他们---如果没有这种做法,他们在过渡期可能早已经做了决策,选择了其他品牌。
你们知道我为啥要说这件事吗?
是因为代入日系的思考,如果我是今天日系的决策者,我要怎么做:如果日系的下一波高潮在3年后的固态电池,他们要怎么从一个波峰过渡到另一个波峰,中间这两年的波谷,就要考虑、学习新势力们如何间歇性地画大饼。
可惜啊,一个个保守得很。
5
收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