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是一件上市公司都无法躲避的事情,吹得再好,这里总能看见真实的样貌。年初何小鹏说目前进入AI智驾赛道,一年智驾得投30亿+,其实业内许多朋友都讨论过这个数字:销量还不是很凑合啊?智驾投这么多?能坚持多久啊?
能坚持多久,财报看着就清楚了:现金储备373.3亿。它的财务情况目前是新势力车企的第二。烧钱而已嘛……一年30亿洒洒水……
但这个内卷的市场,会坚持10年吗?答案是不会。
出清已经在进入最后的阶段了,事实上从6-7月,多家合资说“退出价格战”,但实际上暗戳戳地继续大幅度降价以来,出清已经在加速了。传统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的体验差异,已经被放大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了,而没有产品力支撑的品牌力,豪华感,情怀故事,都在新技术一轮又一轮的爆发里头,崩溃、散沙、消失殆尽。
换句话说,今年作为智驾和底盘技术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新时期的调整期,大概再有1年左右,大环境就会头也不回地从这场新旧交替的拉锯战中抽身,并向着新时代头也不回了。
那么到这里,你再思考一下小鹏做的一切事情,就会认识到它过去这些年的准备,都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就这个事简单讲讲这个“过去的准备”,“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爆发”。
过去的准备实际上就是6-8月以来一直在提的事情:它的智驾孕育了十年。
销量是短期的事情,而智驾是长期的事情。内部沟通会面对许多媒体询问“你们的产品力那么强,但是销量上不来,怎么看”,何小鹏说“销量不是我们最重要的KPI”,是云淡风轻的,我能感受到他的“不在乎”。
这种不在乎的来源就是长期以来的准备---我能理解他要的是爆发以后的绝对优势,而不是在这个内卷的时期里,刀刀割肉,摇摇欲坠。
问题在于,爆发什么时候会开始?
MONA接下来的几个月?还是半年后?还是一年两年?
其实技术的爆发,是从去年9月开始的。从高快NOA,到城区NOA,到数百城,到全国,到后来的无图,端到端,智驾的水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跟进。
去思考过去半年以来发生的一切故事,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又牛逼又好笑。
从去年9月开始,小鹏吹过的每一个牛,都会在接下来的2-3个月实现。
一旦小鹏开始把新的智驾版本推向全量市场,友商就会开始匆匆忙忙掏出DEMO说我们也有。
有一回友商在发布会上的PPT写小鹏开城数量50+,实际上那时已经243+了---换句话说,友商做PPT的速度,都没赶上小鹏智驾迭代的速度。
想一想,开城,无图,端到端,是不是每一个节奏,都从小鹏开始的?
从端到端开始,因为AI的迭代速度在加快,会让它进一步拉开和友商之间的距离。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桌面上是顺风局---Q2财报毛利率14%,净现金258亿,这是净现金!
智驾已经跑到前列了。
以及,MONA已经火了。
销量短板,已经解决掉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几次公开场合,何小鹏难以掩盖的笑容。
48小时大定破3W,最近日均2K+的速度增长,很多人到了这时候会觉得前车之鉴,小鹏等着交付拉胯白白浪费一个车型吧---但小鹏准备在2个月里完成这些大定的交付。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1-2个月里,小鹏销量冲2W、冲3W,都不是太大问题。
我其实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质疑MONA在10W+的市场上无法立足---它的本质,不是去抢现有的盘子,而是在10W+的基本盘以外,去创造一个新的盘子。而作为全新市场的开辟者,往往能得到“第一个吃螃蟹”的福利。
于是就到了“未来的爆发”。
如果说去年开始的智驾是技术角度的第一波爆发,MONA是销量角度的第二波爆发。
我会认为小鹏接下来的“爆发”会超过大家的认知,因为它手上的牌面,远远超过这个范畴。
比如说,大家已经知道的两张王牌:
1.和大众的合作,大众意义上算是ALL IN小鹏了,接下来要借助小鹏完成全球的转型,这个过程,小鹏会收获多少果实?
2.汇天。低空经济,已经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周期了,也是国家主导下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目前国内在飞行汽车这个形态里头,遥遥领先的头部,汇天是其中之一----它起码拿掉了这个市场八成、九成的投资。但凡国家主线还在,它潜在的成功,会开辟一条新的赛道,而且目前看起来,在这条赛道上几乎就没几个人……
至于机器人等等其他产品,待到这些单个“点”,开始慢慢张开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时,你会发现它做的事情,是从汽车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转型,是尝试引导一个时期的改变。
而你们竟然都在讨论它的销量不够好?
能坚持多久,财报看着就清楚了:现金储备373.3亿。它的财务情况目前是新势力车企的第二。烧钱而已嘛……一年30亿洒洒水……
但这个内卷的市场,会坚持10年吗?答案是不会。
出清已经在进入最后的阶段了,事实上从6-7月,多家合资说“退出价格战”,但实际上暗戳戳地继续大幅度降价以来,出清已经在加速了。传统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的体验差异,已经被放大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了,而没有产品力支撑的品牌力,豪华感,情怀故事,都在新技术一轮又一轮的爆发里头,崩溃、散沙、消失殆尽。
换句话说,今年作为智驾和底盘技术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新时期的调整期,大概再有1年左右,大环境就会头也不回地从这场新旧交替的拉锯战中抽身,并向着新时代头也不回了。
那么到这里,你再思考一下小鹏做的一切事情,就会认识到它过去这些年的准备,都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就这个事简单讲讲这个“过去的准备”,“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爆发”。
过去的准备实际上就是6-8月以来一直在提的事情:它的智驾孕育了十年。
销量是短期的事情,而智驾是长期的事情。内部沟通会面对许多媒体询问“你们的产品力那么强,但是销量上不来,怎么看”,何小鹏说“销量不是我们最重要的KPI”,是云淡风轻的,我能感受到他的“不在乎”。
这种不在乎的来源就是长期以来的准备---我能理解他要的是爆发以后的绝对优势,而不是在这个内卷的时期里,刀刀割肉,摇摇欲坠。
问题在于,爆发什么时候会开始?
MONA接下来的几个月?还是半年后?还是一年两年?
其实技术的爆发,是从去年9月开始的。从高快NOA,到城区NOA,到数百城,到全国,到后来的无图,端到端,智驾的水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跟进。
去思考过去半年以来发生的一切故事,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又牛逼又好笑。
从去年9月开始,小鹏吹过的每一个牛,都会在接下来的2-3个月实现。
一旦小鹏开始把新的智驾版本推向全量市场,友商就会开始匆匆忙忙掏出DEMO说我们也有。
有一回友商在发布会上的PPT写小鹏开城数量50+,实际上那时已经243+了---换句话说,友商做PPT的速度,都没赶上小鹏智驾迭代的速度。
想一想,开城,无图,端到端,是不是每一个节奏,都从小鹏开始的?
从端到端开始,因为AI的迭代速度在加快,会让它进一步拉开和友商之间的距离。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桌面上是顺风局---Q2财报毛利率14%,净现金258亿,这是净现金!
智驾已经跑到前列了。
以及,MONA已经火了。
销量短板,已经解决掉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几次公开场合,何小鹏难以掩盖的笑容。
48小时大定破3W,最近日均2K+的速度增长,很多人到了这时候会觉得前车之鉴,小鹏等着交付拉胯白白浪费一个车型吧---但小鹏准备在2个月里完成这些大定的交付。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1-2个月里,小鹏销量冲2W、冲3W,都不是太大问题。
我其实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质疑MONA在10W+的市场上无法立足---它的本质,不是去抢现有的盘子,而是在10W+的基本盘以外,去创造一个新的盘子。而作为全新市场的开辟者,往往能得到“第一个吃螃蟹”的福利。
于是就到了“未来的爆发”。
如果说去年开始的智驾是技术角度的第一波爆发,MONA是销量角度的第二波爆发。
我会认为小鹏接下来的“爆发”会超过大家的认知,因为它手上的牌面,远远超过这个范畴。
比如说,大家已经知道的两张王牌:
1.和大众的合作,大众意义上算是ALL IN小鹏了,接下来要借助小鹏完成全球的转型,这个过程,小鹏会收获多少果实?
2.汇天。低空经济,已经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周期了,也是国家主导下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目前国内在飞行汽车这个形态里头,遥遥领先的头部,汇天是其中之一----它起码拿掉了这个市场八成、九成的投资。但凡国家主线还在,它潜在的成功,会开辟一条新的赛道,而且目前看起来,在这条赛道上几乎就没几个人……
至于机器人等等其他产品,待到这些单个“点”,开始慢慢张开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时,你会发现它做的事情,是从汽车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转型,是尝试引导一个时期的改变。
而你们竟然都在讨论它的销量不够好?
5
收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