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今年前五个月全球卖了162.9万辆,海外出口同比增长112%,全球市场表现同步亮眼。这个节奏看上去没怎么掉链子,但其实很多动作,是早几年就埋下的。
比如产品节奏上,比亚迪这两年推新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基本是“发布即量产”。这听起来像个口号,背后是研发、供应链、制造三端配合的结果。别家还在开发布会看反响的时候,它这边工厂已经开始排产了。再看智驾。5月单月,王朝和海洋,辅助驾驶车型卖了20.7万辆,“天神之眼”这套系统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渗透率了。
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海鸥这款小车上。1-5月卖了23万辆。
小车能做到这个量,背后需要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简单“拼价格”。电池、电控、芯片这些东西的集成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节奏感。
海外市场也延续了这个状态。5月出口8.9万辆,SHARK皮卡也累计卖了3万多台。比亚迪在东南亚、南美和欧洲市场陆续推进布局,不止是卖车,而是同步落地了服务和销售体系。比如欧洲总部设在布达佩斯,海鸥在15个欧洲国家同步上线,这些都不是一次性投放,都是在为后续规模化做准备。
而从产品结构来看,它在海内外市场卖的基本是同一套产品体系,没有为出口市场单独做“缩水版”或“出口版”,这说明它一开始的开发就考虑了全球法规和认证要求,降低了产品维护与物流成本。这种标准化能力,是过去很多中国品牌出海时缺失的环节。
比亚迪还有一个长期特征是研发投入高。今年一季度,它净利润是91.5亿元,研发投入则是142亿元。这意味着它长期在做一件“回报周期长、但战略意义高”的事。这类决策,短期看不讨好,但中长期拉开差距的往往也在这里。
从行业角度看,比亚迪并不是每一步都走得最快、最激进的,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把基本功做到稳定。这种稳定性,不一定最耀眼,但当行业节奏变化频繁时,它反而成了少数能持续增长的选手。
如果说这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像一场长跑,那比亚迪的节奏感,确实比较像一个擅长配速的选手。也许不会每一公里都领先,但也不容易掉队。最终能跑多远,还得看谁能在不靠爆点的情况下,继续稳步前行。
比如产品节奏上,比亚迪这两年推新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基本是“发布即量产”。这听起来像个口号,背后是研发、供应链、制造三端配合的结果。别家还在开发布会看反响的时候,它这边工厂已经开始排产了。再看智驾。5月单月,王朝和海洋,辅助驾驶车型卖了20.7万辆,“天神之眼”这套系统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渗透率了。
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海鸥这款小车上。1-5月卖了23万辆。
小车能做到这个量,背后需要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简单“拼价格”。电池、电控、芯片这些东西的集成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节奏感。
海外市场也延续了这个状态。5月出口8.9万辆,SHARK皮卡也累计卖了3万多台。比亚迪在东南亚、南美和欧洲市场陆续推进布局,不止是卖车,而是同步落地了服务和销售体系。比如欧洲总部设在布达佩斯,海鸥在15个欧洲国家同步上线,这些都不是一次性投放,都是在为后续规模化做准备。
而从产品结构来看,它在海内外市场卖的基本是同一套产品体系,没有为出口市场单独做“缩水版”或“出口版”,这说明它一开始的开发就考虑了全球法规和认证要求,降低了产品维护与物流成本。这种标准化能力,是过去很多中国品牌出海时缺失的环节。
比亚迪还有一个长期特征是研发投入高。今年一季度,它净利润是91.5亿元,研发投入则是142亿元。这意味着它长期在做一件“回报周期长、但战略意义高”的事。这类决策,短期看不讨好,但中长期拉开差距的往往也在这里。
从行业角度看,比亚迪并不是每一步都走得最快、最激进的,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把基本功做到稳定。这种稳定性,不一定最耀眼,但当行业节奏变化频繁时,它反而成了少数能持续增长的选手。
如果说这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像一场长跑,那比亚迪的节奏感,确实比较像一个擅长配速的选手。也许不会每一公里都领先,但也不容易掉队。最终能跑多远,还得看谁能在不靠爆点的情况下,继续稳步前行。